三月的阜阳,乍暖还寒
走进颍泉经济开发区
企业生产如火如荼
管委会改革快马加鞭
……
“企业的‘需求哨’就是政府服务的‘冲锋号’。我们通过体制机制系列改革,吹响全员服务企业、‘双招双引’的‘冲锋号’,打造全市‘双招双引’主战场。”颍泉经济开发区负责人表示,颍泉经开区正在按下“深改键”, 着力将经开区打造成对外开放的高地、经济发展的引擎、 改革创新的基地。
▲颍泉经济开发区鸟瞰。
作为国家级基地,颍泉经济开发区系阜阳城区第一个率先开启园区深化改革的。具体为何改?怎样改?带着疑问,近日,记者走进颍泉经开区一探究竟。
一
当前发展如何?
4+1产业集群不断壮大
颍泉经济开发区前身为安徽阜阳工业园区,始建于2003年5月,2006年2月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工业园区,是“安徽省首届投资环境十佳工业园区(开发区)”,“省级中小企业促进工程创业基地”。2014年1月12日经省政府批准安徽阜阳工业园区以“一区两园”方式扩区,即颍泉经济开发区主区(阜阳工业园区)、 阜阳循环经济园区及行流拓展区,并正式更名为“颍泉经济开发区”。经开区总规划面积24.95平方公里,已建成面积 6.91平方公里,现入驻项目151个,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5家,总投资达166.14亿元。
▲阜阳同福鸿路绿色智能集成建材产业园生产车间。
区内拥有“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示范园区”、“省级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园”等多个创新创业基地,以及无人机产业园、科技制造创新基地、 仓储物流加工基地等多个高标准孵化器。
近年来,颍泉经开区紧抓“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和“高铁全覆盖”战略机遇,对接长三角创新资源, 创新基金招商新模式,通过与上海天赋资本进行合作,依托基金的优质项目资源,细化产业配套“清单”,有针对性地引进缺失链条、补强薄弱链条、提升关键链条,不断增强园区特色产业集聚能力和配套能力,从而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体系。集中力量,打造智能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产业、绿色建筑产业、生物科技产业4+1产业集群,4+1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集聚,虹吸效应和影响力逐渐形成。
二
为啥改?
优化营商环境更好为企业服务
自2014年颍泉经开区园区扩区获批以来,在数据资料收集、土地规划审批、招商引资等方面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特别在企业管理方面,颍泉经开区改革的意愿非常迫切。
“根据开发区条例,经开区主要承担着园区以及企业的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质监商检、市容管理、履约情况等工作职责,但因属地管理,我们前期对于工业园片区的企业服务管理工作开展较为扎实,而因人员配备原因对循环园片区老企业的安全、环保等过问较少。” 颍泉区经开区管委会相关负责同志表示,颍泉经开区的工作人员对循环园区企业了解不深、资料不齐,导致对园区企业的安全、环保及履约情况无法进行统一管理。
▲安徽世阳光电生产车间。
在颍泉区成立了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后,园区项目企业服务功能得到了大大加强,真正做到了让服务多跑路、让企业零跑腿,也得到了企业一致好评,但服务能力和水平还远远不够,企业办事难的实质性问题还未得到真正解决。尽管企业跑的少了,但是各项审批业务的时间并没有很明显的缩短,只是办事的人由企业变成了中心的工作人员,甚至偶尔还存在“中心帮办不如企业找熟人办得快”的现象;同时,开发区已赋权下放的17项各类行政审批及其他权利并未同步配备相关职能及人员。
服务企业不到位、办事程序没理顺……种种问题的出现,让颍泉经开区下定决心进行改革。
三
怎样改?
“三个聚焦”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日前,颍泉区委区政府印发了《安徽颍泉经济开发区深化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标志颍泉经开区体制机制改革正式拉开序幕。
01
聚焦管理模式,责权明晰“瘦身”提质。
全面推行 “管委会 + 公司”改革,以管委会为管理主体实现“瘦 身强体”,以运营平台公司为市场开发建设主体,实现 “市场化、专业化”运作。明确管委会、运营平台公司、 阜阳循环经济园区、城乡统筹试验区等各方职能,由区住建局、区生态环境分局等部门派驻工作人员,扩展中小企业服务中心职能,协调城管、公安等部门,加强经开区城市管理和社会治安,构建起责权明晰、各方联动的运行体系。
02
聚焦用人机制,干事活力全面迸发。
以“员额制”为抓手,摒弃平均主义和“大锅饭”,除领导班子外, 实行全员聘用制。实行竞聘上岗,竞聘合格者继续留任, 不合格者即刻离任,推动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 劣者汰的良好氛围。强化薪酬激励,将奖励数额与岗位类型、个人业绩、管委会考核结果挂钩,充分体现以岗定薪、奖优罚劣。鼓励优秀专业人才和机关单位人员到经开区干事创业,高层次人才可享受平台公司特殊优待,对于调入经开区的干部可保留本人身份,打通人才交流通道,全面激发干事创业活力。
03
聚焦要素保障,完善考核务求实效。
管委会及管理机构将实行扁平化管理,合理确定经开区行政和事业单位编制规模。管委会部门改制后,专业岗位占比将不低于50%,专业岗位人员占比将不低于60%。坚持 事权财权相匹配、激励约束相结合、责权利相一致的原则,建立一级财政,形成独立的财税管理体制,全面增强“造血”能力。建立年度目标考核制度并严格执行,将目标考核结果与目标考核奖励、评优评先等直接挂钩,并作为职务升降、岗位调整以及聘用合同续订、终止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