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三大变革”
■ 塘沽海洋高新区制定了《塘沽海洋高新区2018—2020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旨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质量、效率、动力“三大变革”,加快天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建设
■ 截至2017年底,塘沽海洋高新区已拥有科技型中小企业615家、高新技术企业66家、市级以上研发机构23家;拥有有效专利2335件
■ 开展知识产权“消零”试点,力争到2020年,30%以上的注册企业实现知识产权零突破
日前,天津塘沽海洋高新区(高新区塘沽海洋科技园)召开2018年科技创新工作会议,正式发布《塘沽海洋高新区2018—2020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并与多家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签约。此次《三年行动计划》的发布,旨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质量、效率、动力“三大变革”,加快天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建设。
塘沽海洋高新区继续深入贯彻“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重要理念,并结合塘沽海洋高新区科技创新工作发展现状制定了《塘沽海洋高新区2018—2020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着力推进“822行动”,即重点部署8项行动与22项重点任务。全力构建“3+X”的主导产业布局,重点打造“海洋、互联网”两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推进军民融合产业壮大发展,将塘沽海洋高新区建设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先行区、自主可控产业引领区、海洋产业聚集区、军民融合示范区”,为天津创新型城市和产业创新中心建设提供支撑。
塘沽海洋高新区主要负责人表示,“十三五”以来,塘沽海洋高新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天津市和高新区关于科技创新工作的各项战略部署,科技工作取得长足进展。截至2017年底,塘沽海洋高新区已拥有科技型中小企业615家、高新技术企业66家、市级以上研发机构23家;拥有有效专利2335件,其中发明专利497件、有效注册商标909件,知识产权数量和质量得到较大提升。2017年,塘沽海洋高新区完成R&D(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投入6.9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6%,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海洋高新区将着力海洋产业生态赋能,加速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建设京津冀 “海洋智谷”,完善海洋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构建开放型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推动海洋产业向高端化、国际化、集约化迈进,提升海洋产业能级,打造千亿级海洋产业集群。加速海洋大数据中心、海洋云计算中心、海洋信息自主可控安全中心、海洋信息技术和产品研发展示交易中心、海洋信息技术人才培训中心五大载体建设,建成海洋信息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创新链。
同时,推进互联网产业倍增发展,实施领军企业“培育计划”,载体平台“筑巢计划”和“互联网+”行动。培育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的隐形冠军,形成海洋高新区互联网领域的领先优势,构建完整的国产自主可控产业链,打造互联网领军企业聚集“高地”。以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大数据走廊建设发展为契机,以天津滨海互联网产业园、大数据北方中心为载体,加快建设互联网基础设施,大力聚集京津冀互联网人才、数据和产业资源,不断夯实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信息安全、泛娱乐、大数据与云计算等产业基础,积极培育智能硬件、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兴产业,打造千亿级互联网产业集群。
海洋高新区将按照“国家主导、地方主建、需求牵引、实体运行”的原则,推进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平台建设,重点打造公共资源服务、发现培育服务、场景应用服务、智库认知服务等功能板块,促进军民科技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引领技术生态构建、产业链条升级和价值链条提升。积极推进军民融合技术转移转化示范中心、军队军转人才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军民融合产业信息大数据中心、科技军民融合高端智库建设,树立军民融合新“标杆”。着力引进军队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军工集团研发机构在海洋高新区设立科技合作机构、成果转化机构,进一步畅通“军转民”渠道,推进军民两用高端科技研发,加速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并从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促进军民融合“无缝对接”,努力打造一流的军民融合高端技术研发和产业集聚区。
海洋高新区还将搭建研发检测平台、完善孵化转化平台、打造科技金融平台,为区域内企业提供技术检测服务、创业孵化咨询服务、创新科技金融服务。开展知识产权“消零”试点,力争到2020年,30%以上的注册企业实现知识产权零突破。重点围绕海洋、互联网、智能制造等产业,积极吸纳京津冀高端产业与创新资源外溢,积极承接北京市的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将海洋高新区打造成为京津冀产业融合的先行区,形成多种形式的京津冀区域产业协同模式。同时完善配套服务,合理规划园区空间布局,加快推进海洋高新区城市基础、功能服务设施建设,为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提供充足的社会保障服务,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记者 张璐)
(责编:张静淇、王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