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创建
每年认定50个左右青岛名牌产品、培育30个山东省名牌,5年内争取200家以上企业列入国家品牌培育试点、培育1家以上企业进入“世界品牌500强”,每年争取4家以上青岛品牌列入“好品山东”推广平台
创新平台
到2020年,新引进或设立各类研发平台100家以上
产能升级
到2020年,力争机械装备产业产值突破4000亿元,汽车产业超过2000亿元,轨道交通装备、橡胶产业均突破1000亿元
梯队建设
到2020年,培育年产值100亿元以上大企业20家,50—100亿元大企业30家,10—50亿元大企业300家
企业改制
到2020年,力争实现50%以上的规模企业完成规范化公司制改制
“互联网+”
到2020年,打造50个智能工厂和500个数字化车间
青岛日报讯 日前,市政府印发《青岛市加快推进工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提出,到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2万亿元,规模以上重点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比重达3%,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达46%,技术改造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达到60%以上,培育15家全国工业品牌培育示范企业、10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5家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和100家中小企业“专精特新”“隐形冠军”、1000项“专精特新”产品 (技术),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指数达85以上。
根据《方案》,我市将实施工业创新发展十大行动。
企业家梯队建设行动。推进企业家队伍建设“111”工程 (10名全国行业领军企业家、100名省级优秀企业家、1000名优秀职业经理人);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计划,每年选拔60名左右企业家赴先进国家开展智能制造、管理创新等专题培训;优化企业家成长发展环境,建立常态化政企沟通交流机制,建立企业家容错机制,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误的氛围;宣传优秀企业家突出事迹,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
新一轮品牌强市行动。集中开展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专项行动,每年推广应用100个重点新产品、100项重点新技术;推进“青岛标准”建设,鼓励企事业单位主导或参与制定修订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推动四级品牌培育创建,每年认定50个左右青岛名牌产品、培育30个山东省名牌,5年内争取200家以上企业列入国家品牌培育试点、培育1家以上企业进入“世界品牌500强”;完善品牌培育激励机制,支持企业开展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每年争取4家以上青岛品牌列入“好品山东”推广平台。
企业创新能力提升行动。深化产业创新平台建设,到2020年,新引进或设立各类研发平台100家以上;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将科技成果评价服务纳入补助范围,探索建立关键共性技术保险补偿、奖励等财政引导机制,推进企业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鼓励企业加大工业设计投入;推进新一轮企业技术改造,扎实推进一批总投资超过5000万元的示范大项目,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推动先进制造业和传统优势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进行一轮高水平技术改造。
节能减排专项行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省级以上园区有序开展园区循环化改造工作;实施 “工业绿动力”计划和重点节能工程,扩大高效环保煤粉锅炉推广应用领域,拓展太阳能集热系统在纺织、食品、化工等行业应用,实施高效节能半导体照明产品推广、配电变压器能效提升计划,鼓励绿色建材生产研发和应用;支持新型装配式建筑部品生产企业发展,实行能效 “领跑者”制度。
企业管理升级行动。加快企业改制步伐,到2020年,力争实现50%以上的规模企业完成规范化公司制改制;积极对接资本市场,推动青岛农村商业银行首发上市,青岛银行、青港国际回归A股,支持青岛城乡社区建设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增资,培育壮大一批政府参控股的融资性担保公司;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在市直企业下属符合条件的企业中,探索开展员工持股试点,实行 “人在股在、人退股退、循环激励”;加强企业精细化管理,到2020年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8.5%。
市场出清行动。分类有序淘汰落后产能、改造低效产能、化解过剩产能,力争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产能利用率回升到合理区间;对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新增产能项目,投资主管部门不得以任何名义核准、备案,国土资源、环保等部门不得办理土地供应、环评审批等相关业务,金融机构不得提供任何形式的新增授信支持;积极稳妥处置 “僵尸企业”,通过救活一批、重组一批、破产一批,集中清理长期停业未经营企业。
重点产业能级提升行动。加快工业产业新旧动能转换,到2020年,力争机械装备产业产值突破4000亿元,汽车产业超过2000亿元,轨道交通装备、橡胶产业均突破1000亿元;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与新材料、生物、绿色低碳、数字创意等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关系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的空天海洋、信息网络、生物技术等战略性产业;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梯队,到2020年,培育年产值100亿元以上大企业20家,50—100亿元大企业30家,10—50亿元大企业300家;在重点集聚区规划建设1—3个特色小镇、“双创”特色基地等小企业园;创建军民融合示范基地,培育建设一批特色突出、产业链协同、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的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对符合条件的生产性服务企业,培育建设企业技术中心;针对集成电路、智能终端、仪器仪表、汽车电子等薄弱环节开展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分行业与全国、全球龙头企业“点对点”对接,重点引进世界500强、大型央企和知名民企。
制造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行动。率先发展互联网工业,到2020年,打造50个智能工厂和500个数字化车间;加快推进智能制造工程,分行业推进 “机器换人”,探索开展市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统筹推进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建设浪潮云计算大数据研发中心、中兴 (青岛)软件基地、金山云小镇、华为 “企业云”青岛基地等区域性大数据产业基地,开发数据存储、分析处理、数据可视化等核心业务,建设大数据应用示范中心、人才实训基地或产业化园区。
创新团队引才聚智行动。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加大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创新人才等专业教育;拓宽人才引进渠道,靶向引进海内外带技术、带项目、带团队的高层次领军人才;健全创新激励机制,赋予科技领军人才更大的技术路线决策权、人财物支配权和资源调动权,鼓励企业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分配机制。
政策服务保障行动。加大财税扶持力度,认真落实国家固定资产投资增值税抵扣、研发费加计扣除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充分运用各领域专项资金、引导基金等,通过后补助、奖励、贴息、风险补偿、股权投资等多种方式,推进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加大重点生产要素保障,健全政、银、企合作机制,落实鼓励企业上市、挂牌等政策,降低企业用地成本;加强财源经济建设,全面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推动财源信息平台建设向区 (市)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