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来源:一财网
为实现2020年基本建成国际贸易中心的目标,上海提出,要进一步放宽外资准入限制,以产业投资的增长带动贸易增长。
8月18日,上海市发布《“十三五”时期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规划》(下称《规划》)称,要扩大金融、航运、文化、医疗、体育、养老和专业服务等服务业领域开放,有序放宽汽车、化工、运输设备等制造业领域的外资股份比例限制,引进一批智能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等重点外资制造业项目。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投资带动贸易增长的趋势更为明显,国际产业转移和贸易投资正在深度融合;与此同时,跨国公司主导全球供应链、价值链的趋势更为明显,其作为全球贸易投资最主要参与者和组织者的地位和影响力将更加突出。
因此,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成为上海拉动贸易增长的两个重要路径。
经过多年建设,上海国际贸易中心核心功能已经基本形成。
2015年,上海口岸货物进出口实现10921亿美元,占全国的27.6%和全球的3.4%,超越香港、新加坡等国际贸易中心城市;
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实现1967亿美元,占全国的27.6%和全球的2.1%。服务贸易在对外贸易中的比重由2010年的22.1%提升至2015年的30.3%,比全国高14.9个百分点。
但是,与成熟的国际贸易中心城市相比,上海贸易能级还有待提高,仍存在不少短板和问题,比如市场体系能级不够高,对国际市场价格等的影响力总体较弱;贸易规模扩大和转型升级面临挑战增多等。
为增强贸易竞争力,《规划》提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贸易型总部、中小贸易企业等各类市场主体要加快在上海集聚。
具体来说,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年均增加40家左右,并在2020年达到735家;规模以上本土跨国公司——年均增加13家左右,从2015年的38家,到2020年突破100家;贸易型总部——年均增加20家左右,从2015年的100家左右,到2020年达到200家。
上海是中国内地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最为集中的城市。最新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上海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已达558家,其中亚太区总部49家,投资性公司320家。外资研发中心402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在沪设立的研发中心占1/3,全球研发中心达到40余家。
在加快集聚总部的同时,上海也在实施“总部经济提质工程”。
上海提出要促进地区总部增强在跨国公司全球经营网络中的话语权,推进已有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拓展贸易、研发、物流和结算等全球营运功能,打造亚太区订单中心、供应链管理中心和资金结算中心。
目标是力争至“十三五”末,落户上海的亚太区或更大区域地区总部超过100家,年均增加10家左右外资研发中心。
与此同时,上海也将把对外投资作为主动布局全球价值链的关键举措。
今年上半年,上海对外投资出现“井喷”,首次进入双向投资的“顺差时代”,实际对外投资145亿美元,远远超过了87亿美元的实际利用外资。
另外,上海的对外投资还出现了“3个70%”——上海自贸区备案对外投资额占比约70%,民营企业备案对外投资额占比约70%,海外并购实际对外投资额占比约70%。
《规划》提出,要推动产品输出、产业输出与资本输出相结合,促进国内产品、设备、技术、标准和服务等一体化走出去。
比如,要实施“装备走出去提速工程”,支持上海市装备制造企业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互联互通项目建设。推动上海市优势产能向东南亚、中亚、西亚、北非等地区有序转移。鼓励上海市装备制造企业通过并购、参股、合作等方式,获取境外知名品牌、营销网络和先进技术。
在这个过程中,上海自贸区已经表现出较强的引领作用。
2015年,上海自贸区内货物进出口、吸收外商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分别占上海全市的26.4%、60% 和57.4%。也因此,《规划》提出,要推进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打造贸易制度环境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