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民营企业对外投资超国企 专家支招避陷阱
2016
06/20
14:50

人民网北京6月20日电 (张晓赫)随着民营企业海外投资进入快车道,“走出去”的企业阵营也正在变换结构。

“可预见的是,中国企业‘走出去’会从官方资本流出为主逐渐变为私人资本流出为主,民营企业将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主要力量。”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张威表示,今年前4个月的境外非金融类投资数据显示,民营企业已经在项目数及投资金额上,分别超过国有企业,占据半壁江山。

张威是在日前由新华社瞭望周刊社与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举办的“瞭望民营经济创新力”系列研讨活动中发表上述观点的。

该观点的一个重要背景就是,在当前中国企业积极开展国际化,参与全球资产配置的大潮中,中国民营企业“走出去”的身影尤为引人注意。一些更直观的数据显示:2009年至2014年,民营企业海外并购额合计650亿美元,年均增长15.2%,比国内整体对外并购的增速高了将近6个百分点。以投资规模看,2015年中国企业对外收购的前12大项目中,民营企业开展的收购占了6宗。此外,去年民营企业和地方企业主导的境外收购,在数量上也占据了将近9成。

张威认为,当前中国经济双轮驱动、双向开放性的阶段特征已非常明显,“走出去”已进入重要机遇期,这当中,民营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开展跨国并购等方面,正表现出独特优势。

民营企业正成为“走出去”的主力军,但在如何参与全球资产配置与更好国际化上,“看不清、摸不透、不好下棋”的困惑与考验存在于很多环节,成为民营企业必须面临的课题。

这些课题,既包括规避和防范一系列的国际政策风险、外交风险、法律风险和外币风险,也包括必须要克服支持配套政策不完备、信息不对称以及商务外事服务跟不上等一揽子问题。

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魏建国看来,要下好这盘棋,首先是国内民营企业要以创新的眼光看待海外资源,以全球视野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过去,中国企业谈到‘海外资源’,往往局限于矿产、基础设施以及中下游的一些产业,这是30年前的眼光,其实远远不止这些。现在要用创新的眼光来看待海外资源,把当前中国对外的最大倡议‘一带一路’,同中国整体发展战略相结合,通过我们的企业来实现最终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责任共同体。”此外,魏建国强调,企业也要更加强调创新力,利用资本与人才的国际化,把企业核心竞争力从低端向上提升,用先进技术来解决中国市场和世界市场的问题。

“拼体力,拼流汗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今天应该更多拼智慧,提高附加值,讲究大脑经济。”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王忠明认为,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结构调整力度加大,“走出去”更多是产能输出、资本输出,要比一般意义上的产品输出更加复杂、更具规模,创新驱动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不可或缺,民营企业一定要聚集更多资源,用更多勇气培育先发优势。

面对“一带一路”带来的中国企业全球化机遇,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任、国务院参事王辉耀认为,中国企业全球化发展,要提升国内标准,加快推进中国标准走出去,开展标准互认,增加在国际标准体系中的参与度和话语权。

“在海外设立民间基金,利用华人华侨海外资源建立合资企业,构建全链条的双边自贸区网络,组建国际联盟优势等,都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走出去。”王辉耀说。

在“走出去”过程中,知己知彼,尊重当地的生态与文化,也成为了企业避免“水土不服”必修的基础课。

HKND集团常务副总裁彭国伟认为,全球资源配置是将人力资源、技术、国际化架构等在内的多种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中国企业走出去,必须要做到知己知彼,了解当地的环境、文化。

“企业实际上是最终的风险承担者,因此做研究、做决策的时候一定要非常慎重,要做可行性的研究报告并且落实现金流量表,但是企业往往对这个不重视,只是把它当作应付审批和应付银行的手段。”中国进出口银行战略规划部副总经理肖连魁也认为,企业推进海外项目,一些基础性工作必须要做好,否则创新也无从谈起。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