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作为改革开放试验田的开发区面临转型。
9月24日,在2015欧亚经济综合园区发展论坛上,中国开发区协会会长师荣耀称,开发区今后粗放式、外延式的发展模式将难以为继,在发展理念、兴办模式、管理方式等方面要加快转型。
从1984年创立至今,开发区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特殊角色。最早的是特区,邓小平南巡时对其给予高度肯定。1984年春天,在视察深圳时,邓小平提出要总结经济特区的经验,进一步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当年底,开发区应运而生。
师荣耀称,从经济发展看,开发区基本上都是所在省市发展较快的地区,尤其是近十年来,开发区已经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成为中国最具经济活力的区域之一。不过,发展方式也在调整。
2014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部署进一步发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改革试验田和开放排头兵作用,促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
该如何调整?师荣耀认为,必须走科学规划、集约开发、创新驱动、绿色发展之路,努力实现由追求速度向追求质量转变,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由同质化竞争向差异化发展转变,由硬环境见长向软环境取胜转变。
面对“一带一路”战略,他说,开发区应主动作为,积极融入。
据统计,“一带一路”战略规划将涉及60多个国家。这些国家与中国在产业结构上具有非常强的互补性,对产业合作的需求也非常强烈。
今年5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提到,开发区要积极参与境外产业集聚区、经贸合作区、工业园区、经济特区等合作园区建设,营造基础设施相对完善,法律政策配套的具有集聚和辐射效应的良好区域投资环境,引导国内企业抱团出海,集群式走出去。
师荣耀表示,从中长期来看,“一带一路”战略将拉动投资贸易,促进全球新一轮产业转移和产业合作,开发区作为中国经济最活跃、产业最集聚的区域之一,在参与“一带一路”分工中,空间广阔,必将有一席之地。
当然,这也源于开发区自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需求。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的开发区,一些制造业产业向中西部和东南亚等周边国家转移的趋势明显,进程加快,这些企业对所在开发区的投资环境认知度很高,非常希望转入地具备于转出地相同相近的投资环境。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开发区的发展经验已经得到了国际社会,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认可。在高层领导互访活动中,中国开发区模式被多次提及,要求中国开发区到国外建园的呼声很高。
师荣耀认为,这是输出中国开发区软实力的非常好的契机,可以进行“园区外交”。至于开发区走出去出现的新特点和水土不服等问题,他认为,一方面要积极探索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的路径,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优势,用市场身份参与到走出去。另一方面,要从扩大开放的高度,培养一批熟悉园区开发、建设、运营、管理和国际业务的专业人才。此外,开发区还要积极研究与国外园区合作的可行性和具体思路、实施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