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建于1992年,2010年晋升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面积255平方公里,辖5个街道,常住人口35.7万人。是国家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创新型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集群管理和科技创业孵化链条试点高新区,山东省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省大数据产业聚集区、省科技金融试点区。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示范区、国 家级版权示范园区、首批省级外贸转型升级试点县、五星级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山东省信息技术产业基地。2020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40.2亿元,增长3%,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市持续领跑。在全省开发区评价中位居第6名,列全省国 家级高新区前3强。在全国高新区评价中位居第79名,三年上升28个名次,进幅居全国前列。
特色产业集群集聚。1.2万亩产业集聚新空间加快崛起,高端装备、医养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四大主导产业加快向五百亿、千亿级产业集群迈进。建成工程机械、光电信息、生物技术、纺织新材料4个国家产业基地和国家北斗产业化应用示范基地,小松、巴斯夫、华为、海尔等世界500强企业落地投资,山推股份、英特力光通信、泰丰液压、辰欣药业等一批骨干企业居全国同行业前列。
科技创新动力增强。济宁创新谷破题起步,在全市“一谷一区一论坛三中心”创新大格局中居于首位,成立全省第 一家实体运作的市级产业技术研究院。专利申请量、有效发明专利受理数18877件,总件数和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均居全市第 一。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40家,省级以上科创平台达到200家,聚集诺贝尔奖获得者2名、海内外合作院士12名、国 家级重点人才23名、省“泰山学者”“泰山产业领军人才”35名,常驻外国专家300余人,拥有产业技能人才3.5万人。
生态新城加快崛起。强力推进产城融合,高标准编制城市规划,实施“东联、西优、南拓、北跨、中融”战略,全面对接“一机场两高铁”城际交通枢纽,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3.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5平方米,88公里河湖水系实现连通的秀美画卷渐次展开。建设了15年一贯制国际学校、三级甲等医院、科技中心,蓼河公园、鸿雁湖、十里湖建成开放,红星爱琴海、奥特莱斯枫叶小镇等商业综合体即将开放运营,专家公寓、国际人才社区等配套齐全,区域整体环境通过ISO14001认证。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深入推进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推行“大部制”“管委会+公司”“一区多园”改革,建立以KPI为核心的绩效考核体系,管理运营体系更加精简高效。实施“流程再造”,深化“一次办好”,重点事项办理全面进入“一天时代”。承接省级权限75项、市级权限241项,成为全市唯 一拥有“省市县”三级权力事项的区域,获得全国第二批外资登记权限,是山东省行政审批最 少、服务效率最 高、发展环境最 优、市场活力最 强的地区之一。济宁高新保税物流中心(B型)申建获省政府批复、中日韩(济宁)国际项目合作实验区顺利推进,对外开放平台更加便捷。
民生事业和谐稳定。高质量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和城乡供水一体化两年攻坚行动,在全市率先实现清洁取暖全覆盖和天然气“村村通”。累计新增城镇就业和再就业人口1.5万余人,城乡低保和农村特困人员救助标准实现“十六连增”。引入苏州伦华、山东“271”等知名教育机构,建设了海达行知、蓼河外国语、孔子国际学校中学部等中小学校16所,中考成绩全市“六连冠”,成为鲁西南地区教育新高地。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完成三级“和为贵”社会治理服务中心建设,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立足新发展阶段,济宁国家高新区牢牢把握“当标兵、作示范、争一流”总基调,聚焦“全市新旧动能转换增长极、全面深化改革先行区”总要求,围绕“1+235”工作体系,聚焦“三个高地”“九个高新”建设,实施“九大三年行动计划”,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奋力开创高新区“三次创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加快迈入全国高新区第 一方阵,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