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辛集经济开发区前身为始建于1993年的辛集皮革商业城。2006年经国家发改委审核、省政府批准更名为河北辛集经济开发区。2007年市委、市政府在市区东北部规划了22平方公里的开发区经济开发区。2017年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开发区改革发展战略部署,辛集市委、市政府以建设“省内一流、国内知名”园区、打造辛集经济增长新引擎为目标,整合制革区、制衣区、高新区,成立了河北辛集经济开发区(河北辛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被省确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先进开发区”、“外贸出口先进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评价考核先进开发区”、“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
区位交通优势突出。辛集市位于京津冀中心、环渤海经济圈、雄安新区南邻,距省会石家庄65公里、京津均270公里、雄安新区120公里、天津港黄骅港均200公里、正定国际机场60公里,区位优势突出。石黄高速、307国道、石德铁路、石青高铁以及规划中的衡昔高速、石港高速跨越全境,交通运输便利。经开区位于城市东部新区,紧邻307、230国道、石黄高速;高新区位于城区东部,紧邻石德铁路、石青高铁、省道衡井公路;园区发展空间巨大。
基础设施功能完善。坚持园区规划先行,编制完成了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区域环评。大力推进园区道路、供水、排水、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达到“九通一平”标准。开发区总规划面积45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0平方公里。建成路网60公里,沿路全部架设10KV电力专线,排水全部按雨污分流设计、施工;园区蒸汽实行分布式供气,建成河北煜泰热能公司、明石供热公司;天然气管网沿建成路网全部铺设完工;城市污水处理厂2座,日处理能力22万吨;现有35KV电站两座,110KV、220KV电站各一座,满足园区企业双回路用电;通讯、网络实现全覆盖。
招商引资政策优惠。围绕开发区“1+3”产业定位(生态皮革服装+高端装备制造、信息智能、新型显示材料),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招商引资奖励办法》、《加快推进创新创业的若干政策措施》等突破性、操作性强的优惠政策,在全市掀起创新创业和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新高潮。开发区除落实全市招商政策外,还设立了产业引导扶持基金,对重大高新技术项目,采取“一事一议、特事特办”,给予更加优惠的政策。
营商环境日益优化。市委、市政府和开发区把优化发展环境作为第 一要务,倾全市、全区之力为客商投资、企业生产、人才聚集、科技创新建立了“三项机制、五大平台”。容缺管理机制对没有环境污染、安全隐患的高新技术产业项目,探索推行容缺管理机制,坚持零停留办公、零关系办事、零距离服务、零目标投诉、零腐败发生,创造了重大高新技术项目当天洽谈、当天看地、当天进场的“辛集速度”。大审批机制,市行政审批局将18个部门的315项审批职能整体接收,实现“多证合一、百证联办”;市政府将31项行政权力下放到开发区,进一步提升了项目审批效率。大检测机制,将分散在全市7个部门的12个检验检测平台,整合为辛集市公共检验检测研发创新中心,统一管理体系、统一资质认定、统一检验标准,被省编办、省质监局列为全省试点。人才引进平台,着力引进高端人才,现已建立侯保荣、贺泓、杨志峰、胡永康等10家院士工作站;出台《人才公寓管理办法》,由政府出资设立50套“博士楼”,已吸引30多名高端人才入住。科技创新平台,市财政大幅提高科技支出,扶持科技型企业快速发展;建成总面积3万㎡的科技孵化中心,已吸引入孵企业28家。保税物流平台,辛集保税物流中心是河北省唯 一进境肉类指定监管场地、第三家B型保税物流中心,一期投资6亿元、占地390亩,仓储面积10万平方米、年货物流周转量100万吨。投融资平台,开发区设立了辛集市开发建设投资公司,作为园区投融资平台,为落实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和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投融资服务。
四、产业规划
辛集经济开发区在继续支持食品饮料、新型建材、医疗器械等传统产业发展的同时,围绕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和生态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 围绕新能源汽车氢燃料电池用空气压缩机、混合动力系统、制动系统、汽车真皮内饰等领域,加快形成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力争到2020年,引进一家整车制造企业,形成中国北方重要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基地。
新材料产业 围绕石墨烯研发应用、溅射靶材、光电显示等领域,依托燕园众欣石墨烯项目、冠靶科技溅射靶材项目、冀雅电子项目,加快延伸产业链条,到2020年,打造具有一定规模的新材料产业集群,促进我市加速向新材料大市转型。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围绕空气悬浮离心鼓风机、轨道交通零部件、智能电网控制装备、通用航空领域,抓好金士顿空气悬浮轴承研发应用、腾跃与铁科院合作、申科电子产业园、通航产业园推进建设,到2020年,初步完成开发区一般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的转型。
生态环保产业 推进高效节能、先进环保、资源循环利用等技术装备的集成创新和推广应用,促进节能环保产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技术的跨界融合,依托石碧、约翰·查尔斯·科瑞谭登、侯保荣、贺泓等四位院士工作站,打造以环境监测装备、污染处理设备等为重点的节能环保产业集群,努力提升节能环保产业规模和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