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莱芜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01年5月启动建设,2015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 家级高新区,先后被认定为全省“科学发展园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区”和“知识产权示范园区”。2020年9月市委对莱芜高新区的管理体制进行了调整,由市直接管理调整为委托莱芜区管理,由一个国 家级高新区、两个省级园区整合而成。整合重组后的莱芜高新区面积116平方公里,人口30多万。202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50亿元,增长4.5%;固定资产投资135.7亿元,增长17%;完成进出口总额62亿元,增长15%;完成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94520万元,增长5.87%,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了企稳向好。
整合重组后的莱芜高新区运营实力大幅跃升,推行“管委会+公司”模式,将原有的莱芜高新投资控股公司、齐鲁新城投资公司等5家国有公司,整合为1家国有集团公司,总资产150亿元,作为高新区建设发展的市场主体,着力构建招商引资、园区开发运营和产业投资“一体两翼”的发展格局。主导产业定位明确,坚持科技引领,重点发展以山东重工为龙头的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产业,以莱芜医药产业园和口镇化工助剂产业园为载体的医药化工产业和以山东泰山钢铁集团为龙头的先进材料等三大产业,着力打造“1+3”的现代化产业集群。产业能级不断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原来的101家增加到165家。其中,山东泰山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是中国民营500强企业、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2019年实现营业收入432.08亿元;山东重工集团有限公司投资1535亿元的绿色智造产业城项目,是全市投资额第 一、项目规模第 一的最 大体量项目,智能网联重卡一期项目于2020年11月19日正式投产下线,并先后与凯傲(济南)叉车有限公司等配套项目签订协议,可新增投资1500亿元,未来将构建“汽车零部件+整车+物流”全产业链条,形成一个年产值3000亿元规模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创新实力显著增强,高新技术企业由71家增加到100家,国 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 家级实验室两个“国字号”研发平台实现了“零突破”,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由8家增加到14家,院士工作站由6家增加到11家;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专家等高层次人才由100多名增加到200多名;投资1100多万元的4栋专家公寓投入使用,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载体支撑和智力支持。
站在新起点上的莱芜高新区将围绕“赶上、超越到引领”的总体目标,紧扣全区“省会副中心”、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南翼”和黄河流域先进制造业中心的整体定位,全面对标打造“五个济南”目标要求,聚焦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双招双引等主责主业,凝心聚力、精准发力、持续用力,力争用3年左右的时间建成“省内领先、全国一流”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地理位置优越。高新区地处鲁中腹地,位于长三角、京津冀两大经济区的结合部,处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两大国家战略的交汇点,是布局华东、攻略华北、面向世界的发展要地。这里对外交通便捷,京沪高速、青兰高速两条国家交通大动脉在此交汇,山西至日照港电气化铁路穿境而过并在高新区设有站点。从这里出发,1小时可到达济南国际机场,2小时到达综合性国际大港青岛港,3小时车程可覆盖20个地级市、1.4亿人口。济莱城际铁路即将开工建设,建成后从高新区站到济南仅需20分钟。
基础设施完备。以完善路网、水网、热网、气网等为重点,不断健全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建成主次道路300多公里,铺设管线700多公里,形成了“四纵七横”主干路网;建有4座国际领先的全数字输变电站、日供水4万方的自来水厂、日处理能力4万吨的污水处理厂,供电、供水、供热、天然气、排污等管网辐射全区,可充分满足工业、民用需要,形成功能完善的基础设施配套区65平方公里。
环境宜业宜居。高新区享有市级经济管理权限,始终致力打造审批事项最 少、服务最 优、成本最 低、效率最 高的发展环境,建立了高效便捷的运行服务机制,“一站式”行政服务中心全程代办各项投资手续,为客商提供“一条龙”、保姆式、全方位服务。莱芜海关实行“口岸直通”,可直接办理各项通关手续,架起了企业走向世界的“桥梁”。清波荡漾的大汶河、绿柳绕堤的孝义河,300多万平方米绿地、2000多亩景观水面,莱芜市文化中心(五馆一院)、大型会展中心、四星级宾馆、体育馆、全民健身中心等城市功能设施齐全,打造了优美宜居的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