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投资家张颖:移动互联网的机会比PC大
2014
12/29
16:34

2014年10月。经纬创投闭门年会在浙江宁波召开。员工们向合伙人们提问,“无所不答”。

记者出身的副总裁王林提出了一个假设性问题:“如果你可以回到过去,修正一个错误,你愿意做什么?”

这个直指人心的问题让有的合伙人几欲落泪:他们提到了在家庭和工作之间平衡带来的遗憾和悔恨。而张颖的回答则简短而无情:凶悍、凶悍、再凶悍。

这也是和张颖交谈过程中出现频率极高的一个词,而他眼中的凶悍是什么?“遇到好的创业公司,你不吃饭、不回家也要把它拿下来,这就是投资的凶悍。”

在风投业,最大的赢家总位于风险—— 回报曲线的最远端。2008年,张颖与邵亦波、徐传陞创立经纬中国,作为早期投资最活跃的公司之一,经纬创投6年已累计投资了190家公司。然而早期在电商行业过于谨慎,经纬接连错过了聚美优品、京东、唯品会等一批公司。—— 这也是张颖遗憾自己“不够凶悍”的言外之意。

调整为“凶悍模式”只是经纬2010年之后的状态,“瞎折腾”,张颖这样评价自己从2003到2010年的表现。在这个阶段,经纬成功投资了分众和爱康国宾,但他给自己的打分只有61分。“什么东西都看,什么东西都想投,什么阶段都想投。不专注、没有深度了解任何行业,没有思考自己适合什么、不适合什么。”他批评起自己来也毫不留情。

2010年张颖突然顿悟了:这一年,他看到了移动互联网的趋势。“很多人说移动互联网是PC的自然延续,移动互联网可怕的地方是智能设备等于是你额外的一个器官,它不是延续而是在颠覆互联网,因为有了移动互联网它就能衔接所有的行业,能改变所有的行业。这个机会我觉得会比PC再要大3倍、5倍、7倍,而且更加的持久。”

2011-2012年的资本小寒冬,让风投业陷入短暂低谷,依赖直觉的张颖则将自己对行业的判断迅速转化为行动。确定了主题和方向后,他透过不同的棱镜对创业公司进行评估,在移动互联网领域中大肆搜罗,至今投资公司超过150家,成为国内投资移动互联网项目最多的基金。在移动社交公司陌陌、nice;移动购物应用口袋购物、手机打车软件快的、O2O公司饿了么等众多知名公司中都浮现了经纬创投的身影。

越来越多的经纬系公司迅速成长:继猎豹移动上市后,11月8日,陌陌提交IPO申请,拟公开融资3亿美元,招股书透露经纬创投占股19.9%;10月23日,口袋购物披露了总额3.5亿美元的C轮融资,早在2011年,经纬与成为基金向口袋布局了1,200万美元的A轮融资。

张颖骄傲地讲述传奇,谦卑地回到现实,认为“自己和所有投资人在一起,也只起了5%的作用”。

在美国成长的张颖承认自己说话直接,但他在创业者面前却态度谦卑。“我们的衣食父母某种程度上,不是我们的投资人,也不是我们的同行,而是我们的创业者。”

他不敢居功称自己是商业导师,为自己的定位是创业者的合作伙伴,判断公司是否需要做出重大转型或变革。在他最得意的投资案例中,他都在最关键的点协助了创始人,做出了正确的决定,然后导致了公司快速的发展,比如猎豹和金山的合并。“如果没有这次合并,今天离上市还是遥遥无望。”张颖说。

投资猎豹的过程也颇具戏剧性。傅盛离开奇虎360之后,从未和他打过交道的张颖,立刻邀约他见面。几个小时的聊天之后,当即邀请他加入公司。傅盛其后担任了经纬投资副总裁,并在之后出任可牛影像董事长兼CEO。一年后可牛与金山毒霸合并,经纬成为“金山网络”(猎豹移动前身)股东。

这是张颖识人精准的典型案例:猎豹之前,傅盛仅证明了自己是名一流的产品经理,张颖何以判断傅盛将成为一流的创业者?

张颖的回答是运气。“傅盛也好,唐岩也好,这些创始人会在螺旋形式的成长中变得越来越强大,越来越全面。不单是对产品感觉敏锐,也开始会跟资本打交道,善于管理人。我只是在他们快步小跑、伴随着跌倒的成长过程中帮助他们。”

2014年5月,猎豹登陆纽交所,经纬所持股份账面回报超过40倍。这也是经纬中国历史上投资回报最高的公司。

目前,经纬创投管理着3支美元基金,约12亿美元;2支人民币基金,约1亿美元。在这个行业中,许多风投公司保持着每年投资5-10个项目的节奏,由为数不多的几家被投公司贡献了全部回报,并不会大量招揽投资经理。经纬是例外——张颖为公司设计的是人海战术,目前投资团队有四十多名成员。他希望经纬未来能有30到40个投资团队去找案子,“可以判断失误、过错,但我不能接受一家好的公司,我们没有见过、交流过。”

90%以上投资经理都是互联网背景,零投资经验。他当然知道没有经验的坏处:需要花大量时间培训。但当一张白纸的他们成长起来,打法将高度一致,意味着经纬通过组合人才,复制无数个张颖。

业界对这种做法颇有争议,个性张扬的张颖不以为意。他有拿得出手的战果:在经纬投资公司中,真正血本无归的公司只有8个。

事后看来,这些投资失败似乎有模式可循。张颖认为共同的特点是团队在初期有很好的想法,在二三十个人的规模的时候也颇为得心应手,但是随着资金的引入和公司扩张开始逐渐失控—— 创始人或者没有真正地扎到业务的第一线,或者是不够全面,不会招人,或者管理能力到了极限,或者是没有做好财务预算。

“这些短板都是死穴,让公司根本没办法生存下来,”张颖露出满不在乎的样子,“我们可能看对了他能从零做到1,但是从1做到10的时候,死了。”

另一方面,张颖的性格是英雄主义且好胜心强。在采访中,即使我们没有谈论到风投界其他参与者,仿佛有一个隐形的对手在场,他批判夸夸其谈的投资人,也反复而主动地提及那些争议,并一一回击。“也许现在我10家都没有别人投的一家大。但我只做了6年,你再等等我。”

这名风投新生代不避讳提到自己好胜。这种性格某种程度根植于童年经历中:张颖的父亲是军医,母亲从事科学事业。在中国时,张颖父母曾因工作两地分居,幼年在山东读书的张颖,只有学习成绩足够优秀,才能在放假时来到上海。

14岁时,张颖随父母移居美国。1995年,从加州州立大学拿到生物与化学学士学位后,张颖曾在实验室短暂工作。手握两万美元的微薄薪水,受同事父亲的影响,张颖对风投业产生了兴趣。此后,张颖重回校园,拿到西北大学生物科技与商业硕士学位后,他加入荷兰银行,2002年加盟美国中经合集团旧金山办公室,四年后回国任董事总经理和中国区首席代表。

自此,张颖开启了他在中国风投业的旅程。时钟滴答作响,狂热地爱着这个行业的张颖已全身心投入了投资事业中,雷厉风行。现在,值得他担心的问题还有很多。“我每天都在思考,如何在我们能看到所有的案子的情况下,继续提高我们的判断能力,”他双手交叉,面无表情,“在以量取质的这些案子里面抓住下一个京东,下一个阿里,下一个腾讯,下一个百度。”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