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主营业务突破百亿元 赣县经济开发区跨越式发展纪实
2010
01/30
21:17

百亿大突破——赣县经济开发区跨越式发展纪实

九年磨一剑。在进入第9个建设年头的时候,赣县经济开发区经过不断“淬火”,终于“剑气”逼人。

从2001年起蹒跚学步,到如今健步如飞;从顺势长驱发展,到逆势搏击金融危机,2009年,一个节点在高歌猛进中被突破:当年,该区主营业务收入突破百亿元大关,达103亿余元,同比增长31%,成为全省4个主营业务突破百亿大关的县级园区之一;上交税金3.6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30亿元,同比增长24.2%;全年新增企业22家,总数达122家;出口交货值14.5亿元,同比增长10.6%;建设标准厂房10万平方米,安排从业人员1.8万余人。

这就是赣县人用智慧与勇气打造的经济开发区。如此大气魄地跨越,底气十足、中气十足,真谛何在?“关键是站在历史的高点,赣县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坚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寻求支点,抢占发展先机,推进赣县工业园区在更高层次上实现跨越式发展。”赣县县委书记李明生如是说。

平台支撑——抢占发展制高点

谈起赣县经济开发区的发展之路,赣县人充满自豪。

当年,赣县以“一叶两板”(烟叶、板鸭、板材)为产业支柱,没有实质上的工业。然而,2001年起,红金工业园从破产板材厂厂址上破荒,洋塘工业园在破产转制的江西三糖厂基础上招商引资改建而成,储潭工业园以原储潭工业小区为中心辐射周边乡镇组建而成。“几年之间,赣县工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单一发展到集群发展,赣县工业已从只见树木,发展到能影响环境、改变气候的大森林。”赣县县长温庆锋感慨道,特别是2009年,赣县提出“三化”战略构想后,工业化的思路更加清晰,推进更加迅速。2009年10月,经省政府批复,赣县工业园更名为赣县经济开发区,主要由红金工业园、洋塘工业园、储潭工业园组成,规划面积52平方公里,实行“一区三园”管理。平台的不断拓展,让赣县经济开发区站上新的制高点。

这些年,该区按照“因地制宜、布局合理、配套完善、环境优美”的规划设计要求,依据“老区改造与新区拓展相结合、园区建设与县城建设相结合、园区建设与培植特色产业相结合”的思路进行开发建设,加快推进了园区六通一平建设,实现了项目随到可随建。至2009年12月,该区基础设施投入已超过12亿元,累计引进资金168亿元;企业从不到10家发展到120多家,建成面积从区区600亩发展到现在的5平方公里,销售收入过亿元或者税收过千万的企业已有34家;企业投资强度超过每亩100万元,税收超过每亩5万元;税收占县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二以上。

赣县开发区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县域经济的迅猛发展,使赣县提前一年实现工业经济三年翻番的目标,连续三年分别被省、市两级评为工业崛起先进县。工业园评为省先进工业园区、省重点工业园区,全市先进工业园区和生态工业园区。

机制支撑——催化发展新思维

在外人看来,“思路决定出路”、“创新成就未来”等也许有说教的意味。但用在赣县人身上,却一点也不矫情。在赣县经济开发区发展的路径上,记者看到的是现代发展理念的生动运用。

赣县经济开发区用市场理念建园区,推动重点项目和工程建设。该区每个工业小区分别组建了一个独立的开发公司,除县财政提供一定的启动资金外,全部按照“独立经营、市场运作、滚动开发”的模式,鼓励公司市场化筹资进行市政建设,允许公司按规划要求在园区内进行商住开发,产生的收益全部用于滚动开发和公益设施建设;鼓励大型企业、社会资本在符合规定的前提下兴办各类特色工业小区,允许其保证在工业用地面积不低于80%的标准下自主开发运作其他土地,享受县内工业区开发公司同等待遇;鼓励各种力量、各种资本建设工业厂房,要求有条件的部门到工业园建设标准化厂房,所获得的租金收入可归各单位财务使用;鼓励有条件的乡村建设标准厂房,所获得的租金收入归集体所有。2009年,该区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入4亿元,园区开发建设资金短缺难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破解。园区也应该是城市的一部分。该区围绕这一建设经营理念,就打造生态园区、精品园区制定建设规划。为保障工业水电供应,该区启动了洋塘110千伏变电站、红金工业园3.5万伏变电站、自来水加压泵站建设,全面实施了园区绿化、硬化、亮化工程,增强了园区承载力,园区“洼地”效应进一步显现。每个园区内商贸、餐饮、休闲、住宅、银行、医疗、学校、供水、供电、生产资料市场等配套设施要纳入园区总体规划,鼓励和允许企业、社会资本在不违背总体规划的前提下投资工业园区配套设施建设,享受城市现代服务业同等优惠政策。

该区还不断完善园区远景规划,推进“一区多园”建设。根据规定,凡符合规划,适宜发展工业的乡镇经审批后都可以兴办工业园区,并纳入县经济开发区统一管理。该区鼓励各工业园区多争取国家级、省级挂牌命名为各类产业基地,通过挂牌争取发展的优先权和优惠政策。

项目支撑——增强发展主动力

赣县人深知,没有项目,开发区就是有名无实;没有重大项目,发展就会缺乏主要动力。

赣县经济开发区按照“在谈项目早签约、签约项目早落地、落地项目早开工、开工项目早投产、投产项目早达标”的原则,围绕“调结构、谋集群、引项目、上总量”目标,围绕壮大四大产业集群和六大新兴产业,在原有产业规模的基础上,着力引进大财团、大项目,突破原来矿产品加工企业“一统江山”格局。

根据赣县“三化”建设规划,赣县经济开发区今后几年重点做大做强四大产业集群,建成全国重要的钨和稀土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甜菊糖甙生产研发中心、中部地区最大的特种铝板材深加工基地。培育发展电子信息材料产业、LED产业、再生资源产业、模具和机械制造产业、新型建材产业、大用电产业等六大新兴产业。2009年,该区以保企业扩园区为重点,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完成重大工业项目投资15.3亿元,谱赛科新增3000吨甜菊糖甙生产线、新海洋电子、宝华山水泥厂一期等12个项目先后投产,世洪稀土等10个项目已开工;新增规模企业15家,新增税收超千万元或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14家;世瑞矿产、远驰新材料、江钨钨合金3家企业入围2009年江西企业100强。

该区始终把招商引资摆在突出位置,主动承接“长珠闽”产业转移,产业招商成效明显。去年,该区引进了总投资34亿元的鞋业产业基地、2500万美元的新海洋电子等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其中投资1.6亿元的菊隆高科、投资2.6亿元的国能生物发电厂等一批项目当年引进、当年开工;鼓励出口型企业由来料加工转为进料加工、由半成品加工转为成品生产、由外地报关转为本地报关,有3家企业实现“三转”。

一个个项目集聚,编织着一条条大产业链,托起一个生机勃发、实力雄厚的工业园区。通过技改扩建、兼并重组、靠大联强,赣县经济开发区优势产业集群已然形成,产业“舰队”、行业“小巨人”正在形成,新的动力正在激发。

环境支撑——架起发展加速器

环境决定发展,服务创造优势。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该县要求全力服务经济开发区,把保企业作为保增长的重要途径,着力优化发展环境,为园区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结合机关效能年建设,该县在党员干部中大力倡导“白加黑”、“5+2”精神,推行一线工作法,在一线为企业解难。出台《赣县创最优发展环境问责问廉问效暂行规定》建立AB岗制度,清理行政审批事项,精简行政许可项目119项,达35%,投资审批项目精简了43%,行政许可项目办结期限缩短了45%,超过了省“三个缩减30%”。开展全县发展环境问题集中整治,查处并通报损害经济发展环境和影响机关效能案件9件。开展千人入企解难活动,邀请专家为企业出谋划策,“对症”帮扶,组织银企对接、产品供需对接活动。整顿和规范各类涉企收费,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累计取消和降低企业各类收费100余项,减轻企业负担5000余万元。

赣县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秉承“政策有限、服务无限”的服务理念,对所有入区企业实行“抄告相关、同步审批、限时办结”的审批办事程序,实行全方位、全程式的跟踪服务。该区树立“抓服务环境比优惠政策更重要、抓产业配套比零星引进更重要、抓素质提升比热情接待更重要”的观念,以一流的服务为进园企业营造最佳发展环境,以商务成本洼地打造区域产业高地;坚持把服务的标杆交给企业和内外客商,做到在规定服务动作上到位,在自选动作上有为;在正确引导产业集聚上到位,在合理配置资源上有为;在导入企业文化上到位,在推动企业自主创新上有为,千方百计实现由“保姆式”服务向“参谋助手型”和“专家级”服务的提升。

良好的发展环境,使赣县经济开发区备受外商青睐,赣县也成为我市唯一入选浙商资本投资促进会“2010浙商投资(中国)最佳城市”候选榜单的县(市)。(郭远平罗福东记者谢满生)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