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高新区在2009年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绩,自去年4月以来,组织实施了“双百日会战”,重点推进基础设施重点工程建设。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之下,胶州湾北部园区开发建设启动一年多时间,伴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隆隆机器声,交上了一份令人满意的招商业绩答卷。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高新区,了解高新区,感受它带给我们的欣喜,共同畅想未来乐章。
马路上见不到古力盖了
在高新区,令人奇怪的是马路上看不到古力盖。“马路上见不着古力盖,是因为我们把古力盖都埋在绿化带地下了。”青岛高新区工委副书记、管委副主任张斌说,过去管子破了,都得将马路挖开再进行修理,而综合管沟宽5.8米、高2.6米,可以将各类市政管线纳入其中,允许工作人员直接进沟作业,还能容纳小型作业车进出作业,杜绝了“拉链马路”的现象,争取“一百年不开挖”。
这只是综合管沟工程建设后很小的变化。张斌介绍说,高新区去年的综合管沟修建了24公里,这个数字,在全国高新区建设中排在第一位。综合管沟的前期投入比正常修路额外投资40%~50%,但后期维修费用低。综合管沟建成后,高新区的电、水、气、暖等“九通”设施可以一次性安装到位,实现“一平九通”,并实现电脑化定位操作。
张斌表示,综合管沟今年还要继续开建,虽然前期投入成本比正常修路额外投资40%~50%,但长期综合效益会至少节省50%,是一项能够持久受益的大工程。
“在这五大类重点工程建设中,综合管沟只是园区的一大特色,”张斌表示。从一片盐田滩涂到初具规模的高标准园区,仅仅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2009年,高新区抓住开发建设黄金季节,集中两个百日,掀起“双百日会战”高潮,完成了回填吹填、综合配套、主干路网、水系景观、防灾减灾等五大类工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50多亿元。张斌告诉记者,去年的五大类重点工程进展成果可以用一系列数字来说明,建设启动区域近12平方公里高品质建设用地已平整完成;完成了18条道路建设,总长度达46公里,“三横四纵”的主干道交通网络初步形成;综合管沟修建长度达24公里;水系景观塑造已达300万平方米;建成了18万平方米配套设施主体建筑……
随着土地平整、路网建设、配套设施、景观水系等各元素的逐渐成形,胶州湾北部园区核心区已初现轮廓,实现了从盐田荒滩到高水平园区建设的悄然升华,初显“生态、生活、生产”和谐共融的发展局面,为建设生态科技新城奠定坚实的基础。
今年是高新区的环境建设年
“环境也是生产力”,这句话在青岛高新区有着最生动的表现。青岛高新区的发展目标不是一个单纯的产业区,也不是克隆一个城区,而是建设一个独具个性的生态花园式新城区。高新区工委副书记、管委副主任张斌介绍说,高新区在建设过程中,始终将环境保护和建设放在优先位置,“今年将是高新区的环境建设年”。
据了解,青岛高新区在开发建设之初,就将用地比例锁定在了“三个三分之一”上,即生态绿化用地三分之一,生活配套用地三分之一,高新技术产业用地三分之一,并以此作为区域发展的用地方针,努力将青岛高新区建设成为一个高新技术产业新城区,发展成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宜业宜居的第三代生态科技新城;并以高新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外包产业带动的城市创新中心,依托滨海岸线和湿地、水系自然资源,打造成青岛北部生态旅游休闲中心,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的示范城区。
高新区充分利用胶州湾不可多得的湿地地貌和丰富水系,将保护和治理同时推进,塑造特色湿地岛链景观,在胶州湾北部区域因势利导,衍生形成“中央科技岛群、东部创新岛群、西部创智岛群”三大功能岛群,勾勒出一幅“绿意映衬、城水相依”的新城架构。
中央科技岛群,围绕中央智力岛,培育并打造新城研发与创新活动中心,形成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海洋科技等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岛群,构建高科技产业高地。东部创新岛群,利用便捷的交通条件,结合新材料产业团地的基础优势,集中发展先进装备制造、服务外包和现代物流产业。西部创智岛群,形成集教育科研、科技信息服务、科技中介服务、创意研发为一体的智力机构密集区,为新城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发展提供原始创新源泉。
“园区生态、产业、生活‘三个三分之一’的建设目标,在哪一个城市也没提出过”,张斌告诉记者,目前园区的水系景观已初具形态,这在北方城市中是独树一帜的。
招商瞄准“高、轻、特”
2009年,根据全球产业转移新动向,高新区实施招商目标定向化,制订了高新区定向招商工作方案,改变“漫天撒网、重点捕捞”传统招商模式,立足产业方向,加大调研力度。高新区结合自身实际,引进“高、轻、特”的项目,即技术含量高,环境污染轻,资源能耗低,突出产业特色。目前,已先后婉拒了不符合上述定位的各类外资、内资项目十多个。
“创新”是青岛高新区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作为一个“一次创业”和“二次创业”并行的高新区,青岛高新区全力推进了创新创业体系建设,着力打造科技创新新高地。2009年6月16日,与7所驻青高校正式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2009年9月1日与中科院正式签约,确定与中科院光电院在高新区共同建设中科院光电研究院青岛研发基地,力争用3至5年的时间,建成在我国光电领域具有重要行业影响力的先进光电工程研发和成果产业化示范基地。一个集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发展的产业生态群落已经划定了明晰坐标。
张斌说,中科院光电院落户在全国多个高新区考察过,最终选择了青岛高新区。中科院光电院在国内的光电领域都处于先进水平。它的落户,能够吸引更多高尖端产业、高科技实验中心在高新区安家落户,形成高端科技集聚产业区。
蓝色经济产业放在突出位置
继“环湾保护、拥湾发展”城市发展战略实施后,去年,市委、市政府在《关于加快推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意见》中指出,到2015年,将青岛基本建设成为我国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的先行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核心区、海洋自主研发和高端产业的集聚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示范区。
市委、市政府确定的“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也是高新区推进的战略目标。张斌介绍说,2010年,高新区将继续培育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和高效节能、先进装备制造、海洋科技、现代服务业等七大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并将蓝色生物与医药产业放在突出位置。
就在采访当日的上午,青岛高新区与北京科技园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大荣置业有限公司在海天大酒店举行了蓝色生物医药产业园项目签约仪式。这项签约,标志着青岛高新区生物医药集群建设正式启动。根据协议,三方将以共同发展、合作双赢为目标,在青岛高新区合作建设蓝色生物医药产业园区,2010年内建设总投资3.6亿元具有完善服务功能的生物医药研发孵化中心、国际一流水准的中试平台和开放性实验室,三到五年内拟引进大中型研发机构、国家基本药物生产企业、高端生物医药项目等20到30家,打造以生命科学为核心的生物医药科技产业集群。
据了解,青岛高新区蓝色生物医药产业园项目合作协议的签署,对于将我市建成海洋经济强市,更好地发挥在全省海洋经济发展中的龙头作用,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尽快实施蓝色生物医药产业园项目建设,集中力量扶持生物医药产业重大项目,优先发展一批具有产业引导力的产业集群和大型企业集团,无疑将进一步加快青岛高新区高端生物医药产业的集聚,实现青岛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青岛之于胶州湾,湾城相依。伴随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核心区建设和青岛“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的逐步实施,位于胶州湾的青岛国家高新区胶州湾北部园区,作为其中的重要引擎,把发展目标定位在了建设第三代生态科技新城的核心区上。如今,曾经的盐田、滩涂,正在成为城市高端产业集聚的重要平台,园区的各项基础设施配套已经具备了高端项目落户的条件。
张斌介绍道,因各地具体地域条件不一样,青岛高新区的发展之路不能将其他地方的发展模式完全照搬,只有对其他地市园区考察后,比较、综合吸收,提出新的发展规划,“走出自己的路”。在新的城市发展形势下,在区域竞合的关键时期,2010年的青岛高新区将继续“拥湾发展”,营造“体制机制创新的先行区、高新技术产业的聚集区、生态文明的示范区”,构建通往全球的创新湾区,为青岛的永续发展提供优质的创新空间,引领青岛继续高速稳定前进,打造一个环境怡人、和谐又充满活力的生态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