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校十条”是继“1+6”和“新四条”系列先行先试政策之后,中关村示范区在政策创新方面的又一轮新突破。
文 本刊记者 习牧歌
高校可自主对科技成果转化进行审批、转化所获收益中不少于70%的比例可用于奖励、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岗……作为北京市在市级层面推进中关村示范区发展的先行先试政策之一,《加快推进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协同创新若干意见(试行)》(简称“京校十条”)于1月13日正式对外发布。 “京校十条”三个方面的十条政策内容:其第一至第三条内容指向是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改革,包括开展高校科技成果处置权管理改革、收益分配方式改革、建立高校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项目储备库等;第四至第七条的内容指向进一步加大高校开展协同创新,包括加大对高校产学研合作的经费支持力度,支持高校开放实验室资源,建设协同创新中心等;第八至第十条的内容指向鼓励高校科技人员和在校学生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包括鼓励高校科技人员参与科技创业和成果转化,鼓励高校设立成果转化岗位,制定高校在校生创业支持办法等。
顺应时势而推出
2013年9月30号,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活动在中关村举行,习总书记在这次学习活动中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最为紧迫的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破除一切束缚创新驱动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打通科技和社会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通道”,这一指示极大鼓舞了北京市和中关村相关单位进一步探索开放和创新的道路。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提出了明确要求。2013年以来,按照北京市领导的要求,中关村围绕高校院所、企业创新创业的关键环节、重点环节,加大了市级层面政策创新的力度,重点之一就是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改革。总体上看,目前高校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主要面临以下问题:一是事业单位的科技成果视同国有有形资产管理,高校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的活力得不到有效释放。二是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对科研人员和成果转化人员的奖励力度较小,激励作用有限。三是高校协同创新能力不足,产学研合作的空间还有待进一步拓展。针对上述问题,为进一步加大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创新工作力度,北京市和中关村有关部门本着“打破束缚、释放活力、注重实效”的原则,出台了“京校十条”。
我们可以看到,“京校十条”与中关村示范区以前发布的“1+6”和“新四条”系列先行先试政策有着紧密的延续性。
创新平台的成果
据中关村管委会杨建华副主任介绍,《京校十条》研究过程是一个倾听声音、集思广益、反复研讨的过程。它集合了不同群体的智慧,并经过反复研究和多轮修改。在此期间,中关村创新平台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从2013年3月开始,北京市级层面启动《京校十条》的研究工作。历经近10个月的时间才发布实施。“京校十条”的出台,充分发挥了中关村创新平台综合协调的优势,是市财政局、市科委、市教委、中关村管委会等部门政策协同创新的又一成果。
杨建华对记者介绍,《京校十条》注重从制度源头充分释放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活力,从政策引导上充分体现科技协同创新的重要性,从政策保证上充分解决高校科技人员和在校学生实施创业和成果转化的后顾之忧。
总体来看,《京校十条》的政策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开展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审批管理制度改革,授予高校对科技成果处置和使用的审批权限,建立符合科技成果转化规律的市场定价机制,率先在全国试行科技成果公开交易和事后备案管理制度。
二是开展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方式改革,显著提高对科技人员和成果转化人员的奖励比例,即将现有的20%以上奖励比例下限提高到70%。
三是积极探索高校开放实验室资源的新模式。允许高校尝试重大仪器设备以租赁费、使用费作价入股科技企业的方式,进一步提高高校科技资源的共享力和使用力。
四是开展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人员岗位管理制度改革。鼓励在高校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岗位,在人员编制、落户等方面给予支持。同时,该岗位人员可参加中关村高端领军人才专业技术资格评价试点工作,获得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的专业技术资格。
我们可以看到,每条政策都落脚在打破高校科研人员的束缚、释放他们的创新活力。
促进中关村进一步发展
中关村是我国科教智力和人才资源最密集的地区,表现之一就是高等教育机构密集。中关村地区现有全市普通高校,核心区有32所,全区域有40多所,211高校19所,985高校9所,分别占全国总数的15.5%和20.4%。支持协同创新对于中关村的创新发展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至少有三个方面:
一是进一步提升中关村自主创新和科技辐射带动能力。《京校十条》针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动力不足产学研用合作不够等问题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在深入挖掘高校科技资源潜力、促进高校科技成果与专业、市场实现更多互动互通方面将产生重要促进作用,有助于进一步强化中关村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地位。为全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更好引领作用。
二是为中关村各类创新主体营造更好的创业氛围。创新和创业是中关村的永恒主题,高校科技人员实施创业在成果转化管理、身份职称管理、资金支持等方面存在较多的顾虑和障碍,《京校十条》的出台有利于为科技人员创业松绑创造更好的环境,进而带动整个区域的创业活力进一步迸发。
三是进一步发挥中关村先行先试试验田的作用。《京校十条》在探索我国高校科技成果管理体制改革方面率先迈出了一步,《京校十条》中提出的科技成果公开交易和备案管理、设置科技成果转化岗位等都具有探索和试验性质,也是率先在全国实行。我们在实施中会加强对政策效果的跟踪和评估,及时总结经验,实验成功的将争取国家层面在中关村全区域更大范围推广,需要进一步修改完善的也会及时进行补充调整,使政策更加符合科技成果转化规律,更加符合市场资源配置的要求。
“京校十条”将对北京高校的科研人员,包括师生都会产生积极影响。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聂祚仁告诉记者:“在高校搞研究有很深的体会,老师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的时候比在实验室做具体研究更辛苦,包括到企业提供服务,好像不是学校的正业一样,只是到企业进行技术服务。‘京校十条’的出台给老师们提出了很好的政策支持,科研人员可以得到更实惠的支持,让他们真正从成果转化中获得收益。”
我们不难判断,“京校十条”是中关村示范区继“1+6”和“新四条”系列先行先试政策之后,在政策创新方面的又一轮新突破,将对进一步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创新和激发高等学校科技资源活力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虽然这些政策还只是适用于北京市属高等学校,可以预见的是,“京校十条”的影响力将会很快波及到北京地区的其他非市属高校,并且对全国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产生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