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全国老工业基地之一。近年来,因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成功扭转曾经汽摩“一业独大”局面,产业抗风险能力大幅增强。因有此“沉淀”,2013年,在国内外工业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大环境下,重庆工业异军突起,保持了持续稳定增长势头。
推荐阅读:重庆市江津区工业跨入“千亿俱乐部”
未来,重庆的产业转型升级怎样走向纵深,如何进一步提升质量、效益?昨日,商报记者邀请市政协副主席、台盟重庆市委主委李钺锋,市政协委员尹华川,市政协委员、市科协副主席王勇,市政协委员、雷科电气有限公司董事长雷珂,市政协委员、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会计学系主任刘斌就此话题展开探讨。
电动汽车产业面临的挑战及应对之策
挑战
1 自主研发水平尚处起步阶段,与合资产品相比,仍存在较大竞争劣势。
2 需要大量软硬件支持,仅依靠整车企业自身积累,难以支撑。
3 目前处于示范验证阶段,尚无法满足全商业化运营需要。
应对
1 围绕核心技术攻关、优化示范运行环境、创新、资金、人才五方面做文章。比如,逐步增加政府机关等公共机构公务用车采购自主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比例;设立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等。
2 走产融结合道路,提高竞争力,降低金融行业的高杠杆高风险性。
3 “两化”融合,借助信息化,从成本控制、精准管理和产品提档三个方面,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把脉重庆工业转型稳中提质
“重庆工业已培育出很多在全球市场叫得响的产品,如汽车、摩托车和笔记本电脑等。”尹华川说,近年来,通过强化经济运行调度、推进重大项目引进投产达产、支持新产品研发上市、开展企业降本增效活动等一系列综合措施,重庆工业经济效益已不断提升,实现了稳中提质。尤其是在产业集群打造上,现已形成“6+1”支柱产业齐头并进格局,实现了工业产业结构有效调整,其中,汽车和电子信息产业成为重庆工业两大主动力。
李钺锋说,台盟重庆市委曾对重庆摩托车产业进行过调研,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市率先推进摩托车产业发展,“重庆造”摩托一度占据全国生产量60%以上,经过30多年的发展,重庆摩托车产业在市场上的累计投放量,已超过4000万台,“重庆造”一度成为中国摩托车制造的领头羊。目前,重庆摩托车产业仍是重庆作为工业重镇的象征和代表。
作为重要的传统支柱产业,我市现有摩托车整车生产企业19家,上规模的零部件生产企业1000多家,已形成500万辆以上摩托车、800万台摩托车发动机的生产能力,是国内规模最大、品种最齐全的摩托车配套基地。李钺锋说,“摩托车产业曾给重庆整座城市带来了成长的生机与活力,不仅为我市培育了全国最为完备的制造业体系,而且也为汽车、其它装备制造业培养、锻造了大批技能型人才。我市摩托车产业完善的产业技术体系是长期积累的结果,此项优势让其他地区在短时间内根本无法复制”。
“除了摩托车,近年来,重庆的汽车产业结构也在不断调整。”王勇说,例如,经过十多年的努力,重庆在电动汽车研发与应用方面已取得重大进展,形成了较强的产品开发能力,初步建立了标准法规与产品管理体系,2008年,科技部将重庆列为全国首批“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推广示范”城市。
通过调研,王勇发现,目前,重庆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行达785辆,其中,长安混合动力乘用车423辆,恒通混合动力和纯电动公交车362辆。同时,通过示范运行,重庆在电动汽车自主创新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建立了一套示范运行模式。长安和恒通等企业掌握了一批核心技术、推广了一批新产品。重庆已具备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发展的基础和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
瓶颈产业亟待进一步转型升级
多位政协委员在接受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重庆工业想进一步提升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如何进一步有效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则是关键。
“以摩托车行业为例,虽然我市摩托车产销量呈现向好趋势,但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因我市摩托车产业转型升级滞后、忽视对质量和技术的追求、缺乏市场售后服务体系,加上国外市场价格战日趋激烈,尤其是国内市场销售疲软,在广东、江浙、鲁豫摩托车板块的强力竞争和挑战下,我市摩托车产业发展前景堪忧。”李钺锋指出。
他认为,当前重庆摩托车产业面临多方面的挑战。如,从1995年至今,全国有200个大中城市因各种原因先后采取摩托车限行措施,给主体市场带来挑战;其次,2010年7月起,摩托车行业开始实施国Ⅲ标准,因需对摩托车生产设备进行改造,导致投入成本增加,而增加的成本相应地传导到终端市场,抬高了销售价格,使摩托车行业产销迅速下滑;第三,此前摩企常用的模仿贴牌发展模式已不可持续发展。因在行业超额利润的吸引下,许多企业选择“组装”这一最快速最省钱的方式去占领市场,而忽视了自主品牌的打造,走的是一条模仿、组装、贴牌的简单加工生产之路。时至今日,我市许多摩托车企业已成国际品牌摩企的贴牌生产商,而自主品牌处于萎缩当中。据调查,重庆著名摩托车整车生产企业的代工率为30%至70%不等。因没有形成自身强大的技术开发能力,缺乏自身过硬的品牌和独立研发能力,当市场由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各企业最终只有打“价格战”以抢占市场。
刘斌指出,要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新兴产业则不可缺少。以机器人产业为例,去年,市政府出台《关于推进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重庆要成为国内重要的、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机器人产业基地,销售收入要达到1000亿元,让机器人产业成为新的支柱产业。
“但就目前情况看,重庆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还有不少瓶颈亟待突破。” 刘斌认为,尽管我市已明确机器人产业发展目标,但与之配套的招商引资政策尚待进一步明确,需要思考如何围绕资金、土地、税收等方面制订有特色、优势的产业化政策。此外,对于怎样才能加大机器人在本土产业链上的推广应用,从而实现对传统产业的改造,也大有文章可做。
针对电动汽车行业,王勇认为,重庆发展电动汽车产业,目前还有诸多不足。例如,我市自主研发电动汽车产品正在起步阶段,处于发展期,在品牌打造、成本控制等方面与合资产品相比,仍存在较大竞争劣势;其次,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研发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软硬件支持,而目前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相关硬件设备成本普遍高于传统汽车,仅依靠整车企业自身积累,难以支撑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第三,由于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尚处于示范验证阶段,车辆尚无法满足全商业化运营需要,后期服务保障、可靠性等方面仍存在较大不足,需要政府给予大力支持。
支招加速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重庆如何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李钺锋建议,应重视摩托车产业提档升级问题。
李钺锋认为,在做好产业转型机制顶层设计的同时,重庆还应在支持摩企技术创新上下功夫。例如,可考虑设立摩托车产业转型升级专项基金,专门用于摩托车整车及关键零部件研发、共性技术和基础技术研究以及完善检测条件等。此外,可以帮助摩企积极申报国家级和省市级财政性支持的科技创新项目,中央和地方级财政对摩托车企业申报的科技创新项目、产业结构调整专项基金、民营经济专项扶持基金等,给予一定倾斜支持。
在李钺锋看来,推进重庆摩托车产业转型升级,意义重大而深远。除了有利于摩托车自身产业的持续发展,还将推动汽车整车、零部件制造、铸锻加工、钢铁冶金,以及金融信息、文化会展、物流商贸等产业的同步发展。同时,摩托车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有利于推进出口产品多元化和稳定劳动就业。
“传统产业升级,应充分发挥机器人产业的作用。”刘斌建议,用机器人代替人工可解决经济高速增长与劳动力供应不足的矛盾,提升重庆造的智能化水平和竞争力。对于工业企业采用机器人应给予政策支持,尤其应针对新建企业强化技术装备水平,加速推动机器人在产业集群中的应用。
应当注重新兴产业培育
“除了推进现有产业提档升级,重庆还应高度重视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雷珂表示,市经信委已提出,将加快推进技术创新,力争今年新产品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25%以上。同时,着力发展3D打印、4D高清电子、轻型通用飞机、节能环保、纳米材料、高档医疗器械等高附加值新兴制造产业。加速发展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软件等信息服务业,以加快推进重庆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
雷珂强调,要实现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有效路径之一便是走产融结合的道路,即实现产业和金融的集成和整合。例如,在多年前,重庆便有多家涉足摩托车、能源等产业的民营企业参股银行,此乃重庆民企尝试产融结合的代表。
“产融结合的最大优点,在于通过产业与金融的结合,提高产业及企业的整体竞争力,降低金融行业的高杠杆高风险性,能有效助力制造企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实现‘新型工业化道路’。”雷珂建议,政府应加快出台相应法规、政策,大力推进重庆本地有实力的制造企业与全国性金融机构乃至全球性金融机构建立广泛、深入的产融合作,探索出一条产融结合的新路径。
针对电动汽车产业如何发展的问题,王勇建议,重庆应围绕核心技术攻关、优化示范运行环境、创新、资金、人才五大方面做好文章。
例如,在示范运行上,建议逐步增加政府机关等公共机构公务用车采购自主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比例,力争到2015年达到30%,2020年增至50%。同时,应成立新能源汽车运营公司,在出租、租赁等领域进行规模化运营,以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在资金保障上,建议设立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每年投入5亿~10亿元用于支持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整车及关键零部件重大产业化、示范运行推进补贴,以及新能源汽车的维护保养及配套设施建设补助等。”王勇认为。
实施两化融合助力腾飞
“信息化是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抓手,通过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两化’深度融合,能够从成本控制、精准管理和产品提档三个方面,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尹华川说。
他以成本控制为例解释称,某全球知名IT巨头在渝工厂中最贵的一套系统便是信息系统,其涵盖物流运输、生产过程、质量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全过程,“通过强大的信息系统支撑,可以实现订单式生产,精准控制库存,降低物流成本。”
“作为两化融合第一批全国试点城市,重庆信息化已取得重要进展。”尹华川说,但目前仍存在企业信息系统水平低、重复建设突出、信息资源分散和信息孤岛等局限。
因此,尹华川建议,首先企业要转变观念,信息化系统建设要从“为我所有”转向“为我所用”;其次,信息化主管部门要统筹信息化资源,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加大信息资源整合,“此外,重庆在全国首创了企业首席信息官制度,加强了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政府之间的信息化交流,下一步应吸纳更多企业进来,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助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