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冬时节,在广西钦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二期的工地上,隆隆轰鸣的挖掘机正奏响热火朝天大干快干的号角,来往穿梭的运输车正描绘出大型项目纷纷落地的曲谱,满眼尽是一片万马奔腾如火如荼的场景。
难以想象,这片一年多以前的荒芜土地上,一个个高新企业厂房正在拔地而起。自治区级钦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成立,让钦州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推动北部湾经济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为钦州市走出一条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引领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注入了强大动力。
立足平台 登高望远“你们一个三级城市的高新区,我们这么大型的企业进驻会龙搁浅滩吧。”高新区管委投资服务局局长陆节进曾经吃到这样的“闭门羹”。“如今,很多企业客商都看准了我们区位优势,自动找上门来!”陆局长感慨高新区发展变化之大。
2012年11月24日,钦州市河东工业园区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升格为自治区级高新区,成为钦州市的五大重点园区之一,不仅承接着全国加工贸易梯度高新技术产业和人才的转移,同时也成为钦州面向东盟、走向世界的承载平台之一,高新区乘升格之东风开创了“二次创业”的新局面。
走进坐落于高新区的钦州金泰精密制造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微小的零部件在质检技术员手中“变身”精美的手表。该公司与高新区联姻,还有赖于“媒人”发挥的作用。
原来高新区聘请19名园区重点企业董事长或总经理作为投资发展顾问,通过他们的人脉关系及客户资源,努力招引关联企业及配套项目到园区投资建厂,使园区内逐渐丰富上下游产业,完善了产业链。“以诚信招商,以人脉招商,以服务招商。”这是高新区工委书记、管委主任伍红钊坚持的招商原则。
通过多样化的招商方法,2013年,高新区成功引进祥盈大型LED电子显示屏与照明灯具、外延芯片及封装生产研发基地项目,鲲炎LED外延芯片生产研发基地等,一批涉及电子制造、新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产业领域的项目,签约入园项目达17个,合同投资总额102.72亿元。
高新区还为园区企业转型升级搭建载体,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引进民营企业投资孵化体系建设。在高新区内,许多新的技术、新的工艺,不断地被创造出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力顺机械、盛和电子、华成自控等园区企业获发明专利近30项,成为拉动城市经济发展、促进城市产业转型升级又一生力军。
精心服务 全程帮办
把高新技术转变成高新技术产品,把高新技术项目转化为高新技术企业,需要一个过程。就像把鸡蛋转变为小鸡一样,需要一个孵化过程。而高新区“大管家”——高新区管委要做的,就是为“孵化”做好一切服务。“必须充分依靠创新创业环境的不断优化,以优越的硬环境和独特的软环境,才能够吸引创新资源和人才集聚。”陆节进局长告诉记者,高新区一方面整合核心区的土地资源,将有限的工业用地盘整出来承接高新技术项目落户;另一方面开展技术与产品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企业精心提供全程帮办服务。
每个入园的企业都可以拿到《园区企业全程帮办事项登记表》和《园区企业用工需求表》,随时求助。“万万没想到,为了一个企业,他们肯这么下功夫。”提起高新区的服务,骏升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制造部经理陈星亮不禁脱口而出。
陈星亮说,为解决企业用工问题,高新区科园劳务有限公司到各乡镇去招工,前后送了3批人到扬州去培训。“一同前去的高新区领导和工作人员,与农民工同吃同住3个月,这简直难以置信。”现在说起,陈星亮的脸上露出一丝惊讶,“一般工人的流动量很大,达到30%—40%左右,而这次的培训只走了10来个人,解决了我们的后顾之忧,坚定了在钦州发展的信心。”
企业用水、用电、用工问题,融资渠道问题,公交路线开通问题,高管子女就学问题……事无巨细,都是高新区管委一一解决落实的。“服务企业无止境,我们就像一个‘保姆’,把企业需要的优先想到,把企业需求的优先做到,才能为企业的孵化、为高新区的升级创造一个最好的环境。”陆节进如是说。
描绘蓝图 重新起航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的大背景下,钦州成为了全国31个重点产业转移承载地,发达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和人才也在进行转移。顺应形势,抢抓机遇,钦州高新区拔地而起,为钦州寻找经济发展新的突破点。“高新区是钦州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发展转型升级的重要平台。”市委书记肖莺子在2013在11月13日到高新区调研时就提出,高新区今后的发展一定要立足实现“三个目标”:现代化城市新区、产城融合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这一高瞻远瞩的视野,为高新区今后的腾飞指明了方向。
面向东盟,背靠西南,升格为自治区级园区的钦州高新区将充分利用这一区位优势,按照“园中园”的模式进行规划布局,围绕区域产业发展需求搭建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探索建立新型的产学研密切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构筑区域创新高地。“高新区的升格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展开高新区发展的宏伟蓝图,钦州高新区工委副书记、管委副主任张海表示,钦州高新区计划构建一期以电子信息制造、新能源和新光源产业为主导,二期以生物技术与新医药、精密制造产业为特色,综合功能配套区以总部经济、金融服务、文化创意、研发培训、软件与服务外包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为支撑的三大片区联动发展格局。“十二五”末期,力争实现电子信息制造、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两大产业均超百亿元产值,努力建成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