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沉睡的“能源之王”:可燃冰潜力巨大商业化路远
2014
01/06
15:33

OFweek节能网讯:它被研究人员称为“能源之王”,已探明储量相当于传统化石能源探明储量的两倍。

深深的海底和厚厚的冻土之下,“沉睡着”规模庞大的能源宝藏:可燃冰(学名天然气水合物)。将深埋地下的能源开掘出来,通过管网运输,使之转变成居民燃气灶里燃烧的火苗,仍有漫长的道路要走。

在可燃冰商业化竞赛中,走在前面的是日本、美国等国家。去年3月份,日本海上可燃冰生产实验成功分离出甲烷气流,这是世界上首次成功在海上开采可燃冰资源。即便在日本这样技术领先的国家,可燃冰商业化道路仍未打通。

中国境内发现了大量可燃冰储藏,而目前参与前期工作的主要是国有的科研院所、大型能源企业的试探性勘探。技术和开发模式欠成熟,令社会资金和民营企业望而却步。

推荐阅读:我国首次钻获可燃冰 国土部:有望接棒石油

沉睡的宝藏

去年12月中旬,国土资源部发布了《2013年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勘探成果》,其中透露,中国首次在珠江口盆地东部海域钻获高纯度新类型天然气水合物,并通过钻探获得可观的控制储量。此次发现的天然气水合物样品具有埋藏浅、厚度大、类型多、纯度高四个主要特点。

可燃冰是由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笼状结构的冰状结晶化合物。1立方米的可燃冰可在常温常压下释放164立方米的天然气及0.8立方米的淡水,被认为是增长潜力较大的能源之一。

目前在海洋和陆地均发现有可燃冰储藏。平安证券分析师杨绍辉表示,尽管海洋可燃冰沉积在海底的一些岩石和沉积物中,但海洋中所发现的可燃冰数量规模还是比陆地大。

同是在去年,青海省天峻县聚乎更矿区三露天可燃冰三维地震调查评价项目顺利完成最后一炮,标志着我国首个可燃冰三维勘探项目野外采集工作完成。

中国可燃冰主要分布在南海海域、东海海域、青藏高原冻土带以及东北冻土带。不过,不管是在开始时间,还是在开发进程上,中国在可燃冰领域均已经落后于国外。日本、美国走在了这一领域的前沿。中国从1999年起才开始对可燃冰开展实质性的调查,此后陆续有斩获。

在相隔1999年的3年后,我国又勘测到了南海储量巨大的可燃冰,且在西沙海槽圈出了一个可燃冰的矿区。

2004年,中科院广州天然气水合物研究中心成立,中德双方在南海北部发现了大约430万平方公里的九龙甲烷礁。2007 年6月5日,我国南海北部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获得重大突破:经钻探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获取了可燃冰的实物样品。我国也因此成为继美国、日本、印度之后第 4个通过国家级研发计划采到此物质实物样品的国家,该地区也是世界上的第 24 个采到可燃冰实物样品的地区。

而在冻土可燃冰方面,众多地质调查结果显示,青藏高原、羌塘盆地祁连山、风火山-乌丽地区、漠河盆地等都是最好的可燃冰区域。尽管此前有专家称,陆域的可燃冰远景储量350亿吨油当量,但目前还没有确切的数据可以证明这么大储量的可燃冰是可以被完全开采出来的。

而到了21世纪初的10多年里,中国初步掌握了南海北部路坡区可燃冰的资源潜力及分布状况。到2013年6月,中国海洋地质科学人员对23口钻探井取样后发现了大量可燃冰,折算出估计总计1000亿立方米的储量,相当于一个特大天然气田。探测表明,仅南海北部的天然气水合物储量,就已达到中国陆上石油总量的 1/2左右,而这也激起了人们在后期于国内大力开发可燃冰的兴奋之情。

谁在涉足

在去年6月份,神华集团曾与青海省有色地质勘查局签订合约,计划投资6600万元用于聚乎更矿区三露天可燃冰项目的勘探。这也是神华集团自2011年11月与青海省政府签订可燃冰开发合作协议后的最新进展。

神华集团一位人士也曾表示,还不清楚公司在可燃冰领域发展的具体情况,也没有能公布的进一步研发计划。

在神华之前,2010年6月,中海油也曾与青海省政府签署《资源合作战略框架协议》,两者组建工程研究中心,进行“可燃冰”勘查研究和试验。但之后关于可燃冰研发的消息则很少被公开提及。

对此,分析人士认为,我国可燃冰的勘探开发工作仍处于初期阶段,深海可燃冰、陆地可燃冰均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商业化开发、市场化经营的期限远未到来,尤其是在核心技术、核心设备比较落后的情况下,可燃冰的产业化发展进程会落后于页岩气。同时,又因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投入较长的研发周期,企业的积极性也受到影响。

中投顾问研究员周修杰认为,国内外各大巨头均有意染指可燃冰,并试图通过自身最先进技术率先大规模开发可燃冰,但结果都不理想,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家公司能够在可燃冰领域实现商业化运作的。上游勘探开发、中游储藏运输、终端销售服务等基本产业链条尚未建立,因此可燃冰仍然处于“概念”阶段。

“如果深海勘探技术、运输技术、储藏技术能够有所进展,则可燃冰或能在2030年后进入公众视野。”周修杰表示。

国土资源部勘查司副司长车长波表示,目前中国可燃冰还仅处于勘察阶段,企业参与“规模开发”还为时尚早。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