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与北京中关村达成战略合作协议。
中外知名企业投资贵州行启动仪式。
在过去由于受到基础设施、人力资源以及资金的限制,很少有国际性的投资者、银行以及金融机构涉足贵州省,这一地处中国西南腹地的省份。
但是贵州,这个中国唯一一个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却在发展的进程中逐渐改变着这一现象。伴随着更多的开放性政策和大力改善投资环境,在大力注重环境保护的同时,以省城贵阳为“火车头”的贵州正迎来新一轮的经济增长热潮。
政府数据显示,同2011年相比,贵州省的外资交易金额在2012年达到了创纪录的66.3亿美元,同比增长35.7%。这被当地媒体誉为“贵州明显加快对外开放力度的一个显著信号。”
据了解,贵州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现代物流,运输网络,医疗保健和教育,并建立健全的、公平的商业环境从而引入更多外商投资。
对此,贵州省委书记赵克志表示,尽管贵州受到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全省90%以上国土面积为山地和丘陵面积,贫困面目前比较大,贫困人口在全国占的比重还比较高。但是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可以预见到贵州会充满着众多吸引投资的良机。
自2006年“十一五”计划启动以来,贵州省已经着手大力启动基础设施的改善工作,尤其是交通网络的建设打造。到目前为止,一条包括铁路、公路、水路在内的综合性运输网络已经初具规模。而交通网络设施的改善,也为贵州营造更加良好的投资环境打下了坚实的硬件基础。
到2012年底,贵州全省公路总里程达16.45万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2630公里,9个市(州)所在地均有高速公路连接,通高速公路的县(市、区)增加到60个,二级及以上公路6869公里。全省农村公路总里程达15.2万公里。今年一季度,贵州省高速公路建设投资完成160.3亿元,占年度计划的28.6%,比去年同期增长38.4%,高速公路“三年会战”推进态势强劲。
此外,贵州的发展趋势还同自身的区域优势、生态环境以及旅游资源密切相关。赵克志表示:“促进经济转型不仅是中央政府的要求,同时也是贵州自身发展的一项迫切任务。实现后发赶超和实现经济转型,贵州需要走有自己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
上周,贵州省的省会城市贵阳与位于北京的中国高尖端信息技术产业领军者中关村达成了战略合作协议,将通过合作吸引更多的高科技公司进入贵阳。在贵阳同中关村共同打造的贵阳产业园中,共有来自海内外企业在内的106个项目签约,总投资额达到465亿元。
贵州省委常委、贵阳市委书记陈刚认为,与中关村的合作不仅仅只是一次产业转移,通过优势互补,最终将会获得双赢的结果。他表示,资源利用的方式一定要转变。
陈刚说:“我们必须在生产、经营、管理整个过程中,贯穿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 优化资源配置,变废为宝。”
中国近年来强调通过改革创新和促进欠发达地区发展速度来推动相对放缓的经济增长。2012年初,国务院就促进贵州发展出台了《关于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包括贵州通过加快项目建设步伐、加大政府投资和减税力度,从而实现赶超经济发达地区的远大目标。
贵州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清河认为:“贵州的对外开放战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从国外和国内两方面的投资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建设和就业环境。”
2012年,贵州省投资额同比增长了35%,银行存款增长了23%,两项数据均名列全国第一位。相关数据显示,2012年贵州人均GDP增长率名列全国第二位。而今年,贵州将GDP增长目标设定为14%,位居全国首位。
到目前来看,信息技术、汽车制造、工程机械制造以及航空领域等领域的企业在贵州拥有着良好的发展态势。
“但是局限于有限的资源,贵州仍然落后于中国的许多地区,如果想缩小与其他省份的差距,关键是要依靠科技创新发展并且加大其主要产业发展力度。”刘清河补充道。
与此同时,贵阳市的决策者们还认为把优先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并且选择合适的发展路径是城市未来发展的关键。
贵州省委常委、贵阳市委书记陈刚表示:“在经济快速增长的起步阶段,要做好路径选择。贵阳生态环境好,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也不能走产业逐步升级、逐步发展的道路。从发展来看,贵阳需要从高新技术、现代制造业的发展规律来认识自我,不能急功近利,要做一些基础工作。考虑这些因素,我们提出建设中关村贵阳科技园区的设想。”
贵阳市委副书记、市长李再勇同时也指出,贵阳正在营造科技创新的生态环境,积极搭建发展平台,制定优惠政策、提供高效服务。贵阳鼓励更多有影响力、有实力的跨国企业来到这里来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