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乘“数”而上 向“新”而行 抢占未来——南昌不断壮大先进制造业,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
2025
10/10
10:58

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指出,要找准定位、明确方向,整合资源、精准发力,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积极部署未来产业,努力构建体现江西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牢记嘱托,砥砺奋进。近年来,南昌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制造业立市,以“8810”行动计划为抓手,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着力推动传统产业“深度转型”、新兴产业“做优做大”、未来产业“抢占赛道”,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南昌的产业竞争力持续跃升:2024年作为工业大市被国家工信部点名表扬,同时入围全球科研城市百强、科技集群百强;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突破2.0%,创新投入迈上新台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连续9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产业增长韧性十足;亿元及以上工业项目总投资突破2500亿元,为长远发展储备强劲动能。如今,南昌已形成3个千亿级产业链,电子信息、汽车及装备全产业链营业收入均突破2000亿元。今年1至8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7%,稳健增长的态势为城市能级提升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传统产业“深度转型”

南昌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关键指标创新高

传统产业如何突破增长瓶颈、培育新质生产力?在南昌,答案并非简单的规模扩张,而是通过数字化技术重构实现产业“二次焕新”——这一转型路径,已成为传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常态。

资料图

这样的“焕新”,在企业的生产车间里有着最直观的呈现。向上看,裁制好的布料通过吊挂系统在车间上空快速传递;向下看,AGV智能机器人“背”着半成品在产线间穿梭,各环节产量实时显示在电子屏幕上——南昌众拓制衣的“5G+智慧工厂”里,智能化场景铺满生产全流程,满满科技范儿。

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离不开数字化转型的助力。

资料图

“我们累计投入1800万元升级生产系统,5G技术不仅让内部管理有了‘智慧大脑’,还能让海外客户实时查看订单进度。”南昌众拓制衣公司董事长秦武说,全程透明可溯的模式显著增强客户信心,目前,企业正启动超级工厂建设,计划再投3600万元更新设备,将自动化率提高20%以上,36条产线投产后年产值有望突破7亿元,较现有规模增长两倍。

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实践,离不开政策层面的系统推动。

南昌树牢“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也能发展新质生产力”理念,全面推进制造业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积极推动“智改数转”工作,建立了“1+11”数字化转型推进机制、两年行动计划,同时加快推动制造业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持续提高制造业“含金量”“含智量”“含绿量”。2024年,南昌推进5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超500个,位列全省第一;培育省级绿色工厂40余家。

南昌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关键指标再创新高。截至目前,累计完成“入企诊断”2166家,“完成改造”企业1053家,如期实现“千企改造”目标,全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百日攻坚”行动圆满收官。

数字化转型的步伐还在加速。2025年,南昌抢抓国家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机遇,鼓励中小微企业实施“微技改”和“零地技改”,力争全年推进500万元以上技术改造项目超过500个。同时,推动4个省级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建设;目标培育“小灯塔”企业30家、“数字领航”企业5家,新增上云企业10000家,让更多传统企业借数字化实现转型升级。

新兴产业“做优做大”

南昌产业集群成为带动全省工业增长“主引擎”

初秋时节,走进兆驰半导体30万平方米生产厂区,MOCVD外延设备整齐列队,全自动晶圆检测线飞速运转,作为南昌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重要支点,这家企业的外延芯片产销量已稳居全球前列。

资料图

如果说企业是产业的“细胞”,那产业链的协同效率就是“血液循环”。在南昌高新区,90%以上的手机一级零部件实现本地配套,形成了本地1小时采购配套物流圈。这份便利的背后,藏着南昌新兴产业“聚链成群、集群成势”的发展密码,更折射出产业体系的完善布局。

近年来,南昌新兴产业发展迈入集群化引领、创新力驱动、辐射力凸显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从产业集群成熟度看,南昌是全省产业发展的核心承载区。在全省118个省级产业集群中,南昌都市圈占44个,占比达37.3%。同时,南昌深度融入全省重点产业链布局:在航空产业领域,积极对接长三角大飞机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本地航空制造企业与长三角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在电子信息产业领域,积极融入京九(江西)电子信息产业带,打通与赣州、吉安、九江三地的要素流通渠道,促进供需对接,提升省内产业配套率。

南昌新兴产业增长势头进一步凸显:2025年1至8月,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6.7%,高于全市平均水平9.0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6.9%,高于全市平均水平9.2个百分点。细分到全市8条制造业重点产业链中,汽车及装备、新能源、电子信息产业链发展较快,规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8.8%、17.3%和14.9%,成为拉动产业增长的重要力量。

从产业发展核心动能看,创新与企业培育形成“双轮驱动”的强劲态势。依托科研院所等创新平台,南昌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领域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催生了佳时特五轴高速高精密数控机床、联创光电高温超导感应加热设备等一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产品;在优质企业培育上,积极落实“链长制”,推动链主企业对标一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夯实“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梯度培育体系,为工业高质量发展培育动能、储备力量。

在首批国家试点基础上,南昌市7个省级工业园区中有6个入选省级试点(占比全省领先),构建“国家—省—市—县”四级政策体系,形成国家与省级试点“双子塔”协同格局,走出南昌转型路径。累计获国家级荣誉37项(含国家级“双跨”平台1个、卓越级智能工厂8家)、省级荣誉96项(含省级数字领航企业4家、数智工厂40家)。建成40余个“5G+智慧工厂”,企业生产效能显著提升。

如今的南昌,正为产业集群持续壮大储备充足动能,让新兴产业的“枝干”在高质量发展的土壤中愈发枝繁叶茂。

未来产业“抢占赛道”

南昌前瞻布局抢占发展“制高点”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未来产业已成为重塑区域竞争格局的“关键变量”。从国家战略到地方实践,布局未来产业、开辟新赛道、培育新质生产力,都是抢占发展先机的核心抓手。

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机不可失。南昌先后出台《南昌市未来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年)》与《南昌市培育发展未来产业2025年工作要点》,组建六大领域(AI、VR、低空经济等)工作专班,建立四专推进机制(专门、专人、专注、专业),以现实性基础和前瞻性探索发展未来产业,积极创建省级未来产业先导试验区,培育新增长点。

资料图

今年7月,南昌西部航空产业园与南昌低空经济集聚区相继开园,十余家覆盖无人机研发、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制造、低空物流等核心领域的科研机构与企业签约入园,为南昌低空经济发展按下“加速键”。

在政务服务领域,低空技术已深度融入多部门工作场景:公安部门用无人机开展交通快处与山林搜救,林业部门依托无人机进行森林防火巡查,生态环境部门构建“高空瞭望+无人机+网格员”的露天焚烧监管体系,城管执法部门则将无人机用于河湖监管、违法建设排查、市容环境保障及基础设施管养,有效弥补了传统人工作业的短板。

不止低空经济,南昌在未来材料、未来能源领域同样积蓄了强劲实力。“你看,这根500公斤的铝棒,从20℃加热到403℃,只用10分钟就能完成!”在江西联创光电超导应用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总工程师马韬手持测温仪,指向一台银白色的兆瓦级高温超导感应加热装置。顺着他的手势望去,设备屏幕上的数据清晰跳动:“加热每吨铝耗电131.8千瓦时,较传统工频炉省电150千瓦时,节能率超50%。”马韬进一步解释,高温超导技术是未来能源领域的前沿方向,应用场景覆盖新能源电站、高端制造等多个领域。目前,该企业不仅打破国外技术垄断,还成功研制出国际首根百米级大电流高温超导缆线、国内首个基于YBCO集束缆线的大型D型线圈,为我国紧凑型高温超导核聚变堆自主研制提供了有力支撑。

南昌提出,要不断增强未来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互衔接、相互融合。到2026年,面向未来的产业基础更加牢固,未来产业发展逐步起势,未来技术应用场景持续拓展,初步构建集“先进技术研发、高端智能制造、前沿场景应用”于一体的未来产业生态体系,未来产业营业收入突破1000亿元。

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进程中,南昌正一体化推进传统产业“深度转型”、新兴产业“做优做大”、未来产业“抢占赛道”,以扎实举措推动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