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2025全国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百强评价研究启动
2025
07/15
10:47

央广网北京7月14日消息(记者 王进文)近日,由中关村协同发展投资有限公司与北京壹城经济咨询中心(壹城智库)联合发起的“2025年中国省级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百强”(第四届)评价研究工作启动。本届评价将紧扣“新质生产力培育”与“区域协调发展”主线,通过科学评价体系与实地调研,挖掘省级开发区在产业升级、创新驱动、开放协作中的典型经验,为全国近2200个省级开发区提供高质量发展路径参考。

评价体系全面升级:聚焦“四化转型”与新兴产业

本届评价研究在延续综合实力、区域活力、创新创业、开放协作四大维度的基础上,深度挖掘“四化转型”专项指标,重点考察园区在数字化、绿色化、服务化、集群化领域的实践成效。评价体系涵盖23项核心指标,包括地区生产总值、税收总收入、“四上”企业数量、省级及以上专精特新企业数量、跨境技术合作项目数等,并设置“规上工业总产值或园区总收入超300亿元”的准入门槛,确保分析对象的代表性与可比性。

研究团队负责人张佰瑞表示,“当前省级开发区正从‘规模扩张’向‘质量跃升’转型,本届评价将重点关注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绿色低碳技术应用、产城融合水平等维度,尤其关注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等领域的创新突破。”

实地调研与数据交叉验证:确保评价科学性

为提升研究精准度,课题组将结合商务部门、科技部门统计数据及网络抓取数据,通过园区填报专项核实表进行交叉验证。同时,研究团队将深入江苏、浙江、广东、安徽、四川等省级开发区密集区域开展实地调研,重点考察常州经开区、安徽长丰双凤经开区、成都金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江西湖口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湖南益阳长春经开区等典型园区的产业集群化布局、跨境技术合作模式及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经验。

本届评价将首次引入“动态监测机制”,对参评园区近三年数据进行分析,揭示其在区域经济格局调整中的发展韧性。例如,安徽长丰双凤经开区通过比亚迪合肥基地项目带动形成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江苏东海经开区依托光伏产业实现高纯石英砂项目爆发式增长;江西湖口高新区通过创新驱动与绿色转型形成钢铁有色、锂电新能源等百亿级产业集群;湖南益阳长春经开区主动承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形成覆铜板生产到高端PCB制造的完整产业链。以上案例将被纳入研究范畴。

区域分化加剧:中西部崛起与“大而强”“小而美”并存

回顾2024年评价结果,省级开发区分化特征显著。东部地区占据百强榜单63席,江苏以15个园区领跑全国,常州经开区蝉联榜首,福建、浙江紧随其后;中西部地区中,重庆、四川、安徽等地园区通过产业转移承接实现跨越发展,如成都金牛高新区,大力推进“天、地、人、合”新型工业化产业建圈强链,聚力打造国家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项目核心承载区。

研究指出,当前省级开发区发展呈现两大趋势:一是“链式发展”成为共识,超80%的百强园区围绕龙头企业强链延链;二是“小而美”园区崛起,如浙江部分园区虽规模不大,但凭借专精特新企业集聚,亩均税收超40万元,成为创新驱动典范。

赋能园区升级:从评价到全链条服务

本届评价不仅发布百强榜单,还将同步推出“发展潜力百强”子榜单,并针对园区发展痛点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研究机构计划联合金融机构、产业服务商,为入选园区提供包括顶层设计、品牌宣传、产业招商、委托运营在内的全链条服务。

回顾2024年省级开发区发展潜力百强榜单,覆盖22个省市自治区,呈现显著区域分化。江苏以16个园区领跑,浙闽豫三省以8个紧随其后,皖鲁两省各7个入选且安徽肥东经开区居首;中西部地区凭借土地、劳动力等成本优势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成为县域经济重要支撑,推动东中西部差距逐步缩小;南北分布失衡加剧,南方占78席远超北方的22席,反映出南方产业基础与创新生态的持续优势,而北方园区需在营商环境与创新资源整合上发力以提升潜力。

“省级开发区是县域经济的核心引擎,也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课题组专家表示,“通过评价研究,我们希望推动更多园区向‘创新高地’‘开放枢纽’‘绿色标杆’转型,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据悉,2025年中国省级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百强榜单及相关研究报告将于今年第四季度通过国家权威媒体发布,届时将同步举办发布活动,邀请政府代表、园区负责人及专家学者共商发展大计。此次成果发布还将联动2025IASP世界科技园区大会及中关村论坛,聚焦搭建全球科技园区交流合作的高端平台。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