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为不断锻造发展新动能,鲁西新区始终坚持“产业兴区、工业强区”战略不动摇,以“链式思维”布局产业、谋划项目、服务企业,持续打造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竞争力强的“221”产业体系。放眼新区,一幕幕产业转型升级的生动场景、一项项“深耕领域”持续突破的创新成果,正不断孕育着高质量发展的蓬勃生机。
近日,菏泽鲁西新区捷报频传:山东省2025年度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名单揭晓,菏泽鲁西新区简道制药、源林川服饰、泽宇生物等一批企业赫然在列。与此同时,鲁西新区汽车智能核心零部件特色产业集群入选省级特色产业集群,5家企业获评省级数字经济“晨星工厂”。这一系列荣誉的背后,是鲁西新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通过“链式思维”推动传统产业升链、优势产业延链、新兴产业建链的生动实践。
推动产业链式布局,要从“单点突破”到“集群作战”。鲁西新区成立之初,便肩负着“突破菏泽、鲁西崛起”的战略使命,提出构建“221”现代产业体系——聚焦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两大优势产业,培育新能源、新材料两大新兴产业,布局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这一战略的核心,正是“链式思维”。
生物医药产业是鲁西新区首推的“一号工程”。以菏泽现代医药港为载体,新区梳理出从原料药到制剂、从医疗器械到研发孵化的全产业链图谱。例如,山东博瀚制药项目由杭州百诚医药与山东欣昇医药联合投资,建设年产20亿片口服固体制剂生产线,实现研发与生产的全链条互补。
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鲁西新区以“链主”企业为支点,撬动产业链整体升级。嘉泰交通设备公司作为国内高铁座椅龙头,市场份额超60%,产品远销海外;康沃控股与华为合作开发新能源矿卡,将甲醇增程式动力系统与智能驾驶技术深度融合。这些“链主”企业通过技术外溢和订单共享,带动配套企业协同发展,形成产业集群。
在鲁西新区,数字化转型不是选择题,而是必修课。新区以“晨星工厂”建设为抓手,持续推动传统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翻看鲁西新区入选“晨星工厂”的名单,无一不是聚焦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的企业。
大树集团的植物基酶解智慧车间便是典型案例,该项目创新采用新型复合酶技术,对燕麦进行酶解,得到一种全新的酶解燕麦粉,既解决了燕麦粉传统的技术难题,又符合绿色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山东嘉泰交通设备多次向海外提供高铁座椅,让“菏泽制造”扬帆出海;德通新材料不断通过加大研发投入、提升生产设备升级改造,进而让高铁刹车片远销国内外;康沃控股持续深耕新能源动力开发和节能减排,自主研发甲醇发动机……越来越多的“高新精尖”“科技范儿”十足的企业依靠科技创新赋能,在各自领域发力,绽放出耀眼的光芒,成为引领一方的行业标杆。
“链主”有实力,“集群”有底气。以了未元大健康产业园为例,在聚焦延伸产业链的同时,园区创新实施了“产业+人才+资金+研发”共享模式,以完整的“产业链”吸引产品落地,以产品为核心打造“科技链”“人才链”,形成了完整的产品研发、孵化放大、产业化体系“三链驱动”新生态。产业化平台、项目和人才团队、资本技术研发与孵化实验平台是支撑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今,紧扣“产业链”打造“人才链”,建强“人才链”支撑“产业链”,已成为鲁西新区以共享共建模式撬动生物医药产业新动能的真实写照。
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如何转化为产业发展的“最大增量”?鲁西新区的答案是:下好科技创新一颗“子”,激活经济发展全盘“棋”。
鲁西新区把“创新思维”融入产业发展全过程,全链条全领域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在平台建设上,积极打造各类创新平台,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孵化服务、技术支持和资源共享,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在企业创新培育上,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在产学研合作上,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通过共建实验室、联合培养人才、合作研发项目等方式,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在优化创新环境上,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不断优化创新服务,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在推动产业创新升级上,聚焦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推动产业链向高端环节延伸,全面提升产业附加值和竞争力。
产业升级不是“平地起高楼”,而是“链式攀高峰”。鲁西新区正以“链式思维”重构产业版图,以科技创新激活发展动能。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一幅“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勃发、未来产业孕育”的高质量发展画卷正徐徐展开。
菏泽报业全媒体记者 武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