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浦经济开发区用好政策优势,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奋力打造海南自贸港“样板间”
“在洋浦,与世界‘双向奔赴’”
洋浦国际集装箱码头。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元才 摄
在海南澳斯卡国际粮油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对成品油进行包装。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元才 摄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梦晓
每天从海底“挖泥”至少8小时是一种什么体验?4月7日,洋浦港区航道改扩建工程现场,“浚海5”自航耙吸式挖泥船挖泥长黄光勇坐在高出海面5层楼的操作间里,紧盯屏幕,摆动操作杆,操纵耙爪把海底的泥砂吸到船舱,直至挖掘深度达到设计疏浚底标高。“我们正在把一条小路拓宽成海上高速公路,项目建成后将保障20万吨级船舶顺利入港。”
在洋浦,把“小路”拓宽成“高速公路”的事并不鲜见。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洋浦国际集装箱码头小铲滩港区考察时强调,振兴港口、发展运输业,要把握好定位,增强适配性,坚持绿色发展、生态优先,推动港口发展同洋浦经济开发区、自由贸易港建设相得益彰、互促共进,更好服务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共建“一带一路”。
从初步形成港航物流产业集聚区,到打造石化新材料等千亿级特色产业集群,再到先行先试企业不断落地开花,洋浦正不断发挥海南自由贸易港“样板间”的示范引领作用,展现自贸港建设的蓬勃风貌。
建设深水良港 “保障20万吨级船舶顺利入港”
“每天挖泥觉得枯燥吗?”面对这个问题时,黄光勇说了一个出乎意料的答案:“沿着海岸线深耕很有成就感。”
成就感源于何处?黄光勇说,海上高速公路看不见却极为重要,航道改扩建工程就是要把航道挖深、挖宽,为大型船舶安全到港扫清障碍。“原来港区深度不足8米,限制了大宗船舶安全到港。现在我们挖到17米左右的深度,能保障20万吨级船舶顺利入港。”他说。
坐在高处作业,疲惫之余,黄光勇喜欢远眺百米之外的海南洋浦区域国际集装箱枢纽港,也亲眼见证港口扩建工程(一阶段)一期工程的建设发展:“我刚来时,他们还在开展土建施工。一转眼,堆场铺设好了,岸桥架好了,变化特别快。”
不久前,洋浦区域国际集装箱枢纽港扩建工程(一阶段)一期工程通过竣工验收。作为海南封关运作的关键基础设施,该工程新增了1个20万吨和1个15万吨集装箱泊位。在项目一年多的建设期里,承建方中交四航局技术部部长吴宝松用厚厚一沓施工日志,记录工程建设重点难点:比如港口周边海域清淤时,火山石打坏运输管道;沉箱安装时遇到的北部湾暗流问题等。
面对困难,项目建设者们没有退缩,而是组织起由技术骨干、科研人才和一线工人组成的人才团队大胆创新,破解施工瓶颈。“施工过程中我们申请了18项专利,比如绞吸船的石头分离装置、破碎装置等,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吴宝松说。
船只往来停靠,集装箱进进出出……如今的洋浦港热闹非凡,2024年集装箱吞吐量达200万标箱,跻身全国主要港口20强。
释放政策红利 “企业运营成本一降再降”
先行先试的自贸港政策成效如何?海南澳斯卡国际粮油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澳斯卡公司)董事长张慧颇有发言权。该公司是全国首家享受加工增值免关税政策的试点企业。
4月7日,位于洋浦经济开发区保税港区的澳斯卡公司生产车间,智能化生产线高速运转,工人在岗位上熟练操作设备,从原料预处理到精细加工再到成品包装,每道工序都有条不紊地进行。
“不久前我们还体会到了新政策带来的便利。”张慧说,今年2月该公司生产的一批食用菜籽油,在海口海关所属洋浦海关关员监管下完成取样送检后出区内销。这标志着海关“进口食品及原料‘三同三溯’监管新模式”创新举措正式落地实施。
“三同三溯”监管新模式可为货物节省约70%的通关时间。“公司二期生产线快投产了,产能将进一步扩大,油品出区环节急需更便利的措施。洋浦海关‘三同三溯’监管新模式,避免产品出区不及时,有效化解产品大面积积压造成的停产风险。”张慧说,这样的服务送上门,让公司切实畅享到海南自贸港的政策红利。“在洋浦,开放的政策和优质的服务,为我们搭建与国内外企业合作贸易的桥梁,与世界‘双向奔赴’。”
面积2.23平方公里,累计注册企业超6000家,洋浦保税港区的“人气”很旺。
“这里诸多先行先试的政策,让运营成本更低。”海南红焱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姚大飞说,以公司进口牛肉为例,该项关税为12%,适用加工增值免关税政策,综合各种成本后,在洋浦加工的成本较内地低8%左右,而叠加使用“两个15%”所得税等其他自贸港政策后,企业运营成本还将再下降,“这样的政策红利,哪个企业吃着不香?”
政策“含金”,吸引企业汇聚。如今,这一海南自贸港建设的“样板间”已培育形成健康食品、高端旅游消费品、先进制造和数字服务贸易等多种业态,正由政策“盆景”变产业“森林”。
“链”上凝聚合力 “‘隔墙供应’材料随到随产”
从隔壁“进货”到自家生产是什么体验?海南巴陵化工新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巴陵化工)总经理康铮的答案是实现效益最大化。
位于洋浦石化功能园区的巴陵化工,与海南炼化百万吨乙烯项目(以下简称炼化乙烯项目)仅一墙之隔。由于离得近,原材料通过管道运输,便可从炼化乙烯项目直达巴陵化工的生产线上。经过流水加工,一袋袋热塑橡胶便可装袋出厂。
“就像坐上‘快车’一样,材料随到随产,省了很多运输成本。”康铮介绍,乙烯被誉为“石化工业之母”,是石油化工产业的核心。巴陵化工将炼化乙烯项目生产的苯乙烯、丁二烯等产品作为原材料,直接新建装置技术路线承接,实现隔墙供应,就地转化,降低原料成本及物流成本,产业链共生互补循环,实现上下游整体效益最大化。
像巴陵化工这样生产原料“隔墙供应”,是众多新材料企业在洋浦落户的真实感受。而在源头工厂——炼化乙烯项目厂区内,只见设备高速运转,机器轰鸣不绝。
海南炼化聚烯烃部经理刘宏伟用两组数据,说明了石化新材料产业在洋浦的飞速发展:2023年2月该项目投产,实现了海南乙烯工业“零”的突破,如今可每年为产业链下游提供超过270万吨化工新材料产品。
从“0”到“270”万吨,这背后,产业链的补链强链尤为关键。“这是一个让企业和企业、企业和园区实现资源互补、互促共赢的过程。”刘宏伟说。
在炼化乙烯项目等助推下,2024年,洋浦石化新材料先进制造业产值突破千亿元,跻身千亿级制造业集群。(本报洋浦4月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