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4月15日,产业、科技、资本金融的资源大融合,就在西部产业科技大会,就在西安高新区配套公司产业园区!
国家大战略之“科技”、“高端制造”、“东西融合”正推动中国经济滚滚前行。国之重器,所有企业都必须深度理解、积极响应并迅速布局。
商业的成功离不开大势的支撑。为此,4月15日下午,观点机构与西安高新区配套公司携手合作举办“2025西部产业科技大会”,邀请到政府、协会、学者、行业大佬、国央企、外资、民营高层出席,覆盖产城园区、高端制造、人工智能、机器人、IDC、低空飞行、投融资机构、CMBS及REITs发行机构,商业、租赁、办公方式各领域。
4月15日上午,观点企业课堂也将带领大家走进这家排名前五的国家级高新区,从现场参观到高层讲解,体验园区的科学规划,看顶级品牌租户在园区如何惬意工作与成长。
所有的成就来自于长远的战略眼光及勇于突破的努力,我们可以看看西安高新区配套公司是如何脱颖而出进入全国第一方阵的:不妨从科技创新,生态系统引领两方面着手。
图片来源:西安高新区配套公司
在全球产业链重构的浪潮下,中国产业园区正经历从"要素集聚"向"生态进化"的质变。有关数据显示,2023年国内智慧园区投资规模突破2000亿元,但同质化竞争导致35%的园区空置率超过警戒线。在此背景下,西安高新区以"热带雨林"式生态构建模式,开创了产城融合发展的新范式。
在此背景下,各地纷纷出台政策用以吸引和培育一批龙头企业、链主企业和硬核科技企业入驻,带动上下游产业聚集发展。然而,叠加市场竞争,产业园区需要做到在运营理念及发展模式上日益精细,以及进一步提升对市场和政策的敏锐度。
西安高新区是1991年3月国务院首批批准成立的国家级高新区之一,自成立以来便大力推动体制创新、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政策创新和环境创新,成为陕西和西安最强劲的经济增长极和对外开放窗口,其产业园区发展依托 “产业 + 科技” 双轮驱动战略,形成了独特的核心竞争力。
西安高新区经济密度达到46.8亿元/平方公里,高出全国高新区平均水平3.2倍;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428件,是西部平均值的12倍。这种创新势能的爆发,源于"三级火箭"驱动模型——通过体制创新释放制度红利,依托硬科技"八路军"夯实产业根基,借力"双中心"建设构筑创新策源地。
图片来源:西安高新区配套公司
位于西安高新区北部的丝路软件城,是西安高新区专门发展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园区,规划面积超过25平方公里,汇聚了全省80%以上的软件行业企业,是西安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中心,形成了强大的产业集聚效应。
在这里,很多项目焕发着勃勃生命力。坐落于丝路软件城核心位置的西安软件新城研发基地二期,便是建设的重点项目之一。项目总占地面积约177亩,总建筑面积40.68万平米,2017年9月起开始正式投用,项目产业方向为大数据及云计算、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智能制造、研发设计等。目前已入驻企业包括阿里巴巴、易点天下、三星、西门子、科大讯飞等知名企业。
西安高新配套公司是该项目的投建企业,多年来,西安高新配套公司服务于西安高新区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已累计投资、建设学校、医院、会议中心、产业园区、安置住宅区等产业配套项目60余个,总建筑面积700多万平方米,总投资约260亿元。
图片来源:西安高新区配套公司
目前,西安高新配套公司运营产业园区12个,总建筑面积近170万平方米。各园区共有科技企业近400家,涉及西安高新区"55611"产业体系中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大数据与云计算、人工智能等11大主导产业,包括西安高新区配套公司、阿里巴巴、美光、三星、施耐德等世界500强企业12家,科大讯飞、中科创达、西测股份等上市公司38家,中航工业、大疆创新、羚控科技等行业领军及产业链主企业50余家,在园区从业的各类科技人才超过3万人。
西安高新区配套公司通过产业集群化、服务专业化、运营智慧化与生态开放化,塑造了具有全国竞争力的产业园区标杆。未来,随着西安 “双中心” 城市建设深化,其将持续发挥链主企业带动效应,构建 “创新雨林” 生态,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当产业进化进入"深水区",需要构建跨界的知识共享网络:龙头企业输出实战经验,链主企业解构生态构建密码,科技企业揭示创新底层逻辑。这种"知识众筹"模式,实质是重构产业创新的认知操作系统,为培育新时代的产业组织者提供思维框架与方法论。
加强交流、加强合作,加强融合,每家企业每个人都在为更大的成功如此践行。
4月15日,产业、科技、资本金融的资源大融合,就在西部产业科技大会,就在西安高新区配套公司产业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