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聪聪)“全国高新区内瞪羚企业超过2300家,有近百家园区推出针对瞪羚企业的扶持政策。”工业和信息化部火炬中心企业处处长郭锦海在3月25日举办的“瞪羚企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上提及上述数据。
此次研讨会由清华大学二十国集团创业研究中心、清石资管集团和启迪之星共同举办。与会人员来自瞪羚企业、政府部门、投资机构、孵化机构、科技园区、科研机构、教育机构和智库咨询机构,研讨了我国瞪羚企业发展的现实、理论研究进展、政策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要求、国内外环境变化、生态体系构建等方面的内容,关注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有效培育瞪羚企业并实现其高质量发展,为产业发展、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力提升注入新动力。
瞪羚企业是指跨越创业初期“死亡谷”后,依托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实现高速成长的创新型中小企业。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教授、该校二十国集团创业研究中心主任高建对瞪羚企业在A股上市的表现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瞪羚企业在增长率、收益率、回报率和创新投入等指标上均优于非瞪羚企业。但是,在科创板、创业板(注册制)和北交所上市的瞪羚企业在成长价值、增长率以及创新投入上的表现存在差异。在科创板上市的瞪羚企业的比重最高为19%。
清石资管集团董事总经理宋威指出,投资机构可以通过加强与头部科技服务机构、创投基金和平台型龙头企业的合作,以及充分运用人工智能等新工具,关注原创性、跨越性和突破性的项目,来发掘瞪羚企业。
启迪控股执行总裁、启迪之星董事长张金生指出,科技园和孵化器在培育瞪羚企业的过程中要形成资源聚集、聚合、聚焦和聚变的模式,构建从高校到资本市场上市的完整服务链条。
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柳卸林表示,技术是瞪羚企业增长的核心动力,市场环境决定了瞪羚企业能否快速扩张,政府的制度安排和营商环境影响企业的成长速度。重要的是培育能让更多瞪羚企业生长的土壤,而不是只对部分拔尖企业进行支持,要形成“市场-技术-制度-生态”四位一体的瞪羚企业培育体系。
工业和信息化部火炬中心企业处处长郭锦海介绍了国家高新区瞪羚企业的监测和发展情况。他建议,下一步从资金、人才、孵化和国际合作等多方面加大对瞪羚企业的支持,持续优化瞪羚企业发展生态。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