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记者 刘兴
江西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因工业而生、因工业而兴。当地积极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探索进一步放权赋能,打好资本招商组合拳,健全人才培育体系,持续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目前,已培育工业企业1300余家,形成了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稀土钨锂高端应用等优势产业集群。
国家级经开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对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高质量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企业转型升级,产业园区作为产业发展的载体和空间,在产业孵化、聚集、服务以及生态构建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作为赣南革命老区工业经济主战场之一,江西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聚力改革创新、开放合作,持续完善“管委会+公司”运营模式改革,积极探索“投贷债租”联动、“金融+孵化+产业化”等模式,率先推行“智慧政务+税务”试点改革,以体制机制改革红利,不断激发创新发展活力。
优化运营提升效能
当前,经济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经开区存在机构设置过多、绩效考核和薪酬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要求,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刻不容缓。
“园区体制机制改革,首先要做优‘人’的文章,让充满生机活力的干部队伍保障园区高质量发展。”赣州经开区党群部副部长李奎介绍,当地用约为一般县(市、区)十分之一的机构、九分之一的人员,承担了基本相同的工作量。在2023年国家级经开区综合考评中,赣州经开区排名全国第33位,中部地区第5位,蝉联江西省第一。
变化从《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探索完善“管委会+公司”运营模式改革试点方案》制定出台开始,体制改革“三部曲”扎实推进。一是精简。深化“大部制”改革、“扁平化”管理,进一步压缩管理层级,内设机构不再下设二级机构。二是赋能。重新梳理管委会主责主业,对全区平台公司合并重组,赋予国有平台公司更多发展资源。三是剥离。把能交给市场的都交给市场,将企业服务、招商引资、人才服务、市政园林等事务逐步剥离至区属国有平台。
“这样一来,我们把经开区当作一家大企业来经营,让经开区更像产业集团而非‘机关衙门’,从而实现高效决策、高效办事、高效运行。”李奎介绍,在这个过程中,赣州经开区打破制度藩篱,实行“身份封存、岗位竞聘、同岗同酬、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人事管理制度,积极推行全员聘任改革,实现干部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由行政任用关系向聘用关系转变。
在此基础上,赣州经开区打破过去按级别定薪酬的做法,树立“以实绩论英雄、按业绩比优劣、凭贡献排高低”的用人导向,真正让有贡献的人得到认可,让“四平八稳”式干部产生危机感。量化考核任务,定性定量重点工作与交办事项,负面清单倒查责任,拉大考核差距;健全薪酬制度,实行“基础工资+业绩提成”激励机制,做到“业绩升薪酬升、业绩降薪酬降”;推行优胜劣汰,对干部年度绩效考核进行排名,建立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机制,2024年以来仅国企干部职工就调整淘汰44人;强化正向激励,每年年底评选表彰“五型”干将、干事创业标兵等,激励广大干部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
放权赋能做强服务
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有效激发经开区治理的活力、创造力,关键在于进一步放权赋能。
走进赣州经开区政务服务大厅,“零柜台、肩并肩”办税专区工作人员与群众坐在一起,微笑式服务。当地打破传统柜台式办公,探索“无柜式”服务,为企业和群众办理复杂疑难事项,实现沟通零障碍、服务零距离。
赣州经开区税务局局长朱书胜说:“服务好不好,经营主体最有发言权。过去,政务大厅经常排队,企业和群众办事多头跑、多次跑。现在已经看不到人挤人的场景了,大家都在网上办或者来现场一站办,效率非常高。”“赣州经开区办理退税很快,网上提交一次就办好了,不用两地来回跑,很方便。”光宝力信科技(赣州)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许建军说。
赣州经开区经营主体多、业务量大。围绕高效办成一件事,当地推动政务服务从“以部门为中心”向“以事项为中心”转变,推行“容缺审批+承诺制”改革,施行工程建设项目一站式审批,打造“集成办”服务。同时,搭建起云上“智慧平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实现办事不求人、审批不见面、无风险不打扰,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赣州经开区政务服务中心主任段之棱介绍,自推行“智慧政务+税务”试点改革、打造“大政务”服务模式以来,赣州经开区实现办事最大便利化,线上帮助企业和群众解决问题约8.4万个,入厅办事人员同比减少3.31万人次,等候时间同比减少2.73分钟,政策兑付时间压缩30%以上,网上办事率达97.15%。
改革不止于此。赣州经开区深入实施营商环境优化升级“一号改革工程”,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擦亮“经快办”“经心办”营商环境品牌,让营商环境成为招商引资的最大吸引力。
招大引强“追梦办”、项目落地“马上办”、企业发展“解难办”,融资办、基金办、上市办……一个个显著区别于政府部门名称的机构,是赣州经开区企业化服务的小小缩影。
赣州经开区从撕掉部门行政标签入手,坚持“客户思维”,树牢“企业至上”服务理念,推动部门多“民气”、少“官气”,努力探索一套以“去行政化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打法”。
开大会不设主席台、发言不拿讲话稿、PPT“路演”亮成绩、举牌提示发言时限等一系列细节操作,则是赣州经开区将弱化“机关衙门”定位贯彻在日常工作中的另一种体现。
为持续擦亮营商环境名片,赣州经开区坚持完善企业挂点帮扶机制,大力践行“一线工作法”“践诺工作法”,让企业的问题发现在一线、解决在一线。2024年,派驻425名首席服务员挂点联系670家工业企业,并开展业务培训,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坚持开展每月“企业服务日”活动,组织首席服务员深入企业走访,主动上门送政策、解难题,2024年前11个月共收集企业问题或需求543个,已办结533个。
开展市场化“大招商”
招商引资是园区经济工作的重头戏。近年来,赣州经开区学习国内相关城市先进经验做法,推动招商引资工作朝着市场化、专业化、精准化、绩效化方向运行。
赣州经开区招商服务公司副总经理叶青青介绍,经开区在组建招商小分队、成立招大引强“追梦办”、开展干部招商的基础上,采取专业招商、委托招商、以商招商、“资本+”招商等市场化办法,与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合作组建产业政策研究院,组建社会化招商盟军,设立重大项目产业引导基金,用资本力量撬动大项目落户。同时,成立区招商服务公司,集中精力主攻世界500强企业、中国500强企业、央企、上市企业和头部企业,逐步构建从政府招商向市场化招商转变的“大招商”格局。
从最初在孵化园租厂房,到搬迁至科技产业园,再到拥有占地103亩的新生产基地,赣州好朋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何鹏宇用了不到9年时间。很难想象,当年他一人一包来到赣州经开区,如今已将公司打造成全球领先、专注应用机器视觉技术赋能矿石分选的高新技术企业,获得近200项原创核心技术专利。
好朋友科技的发展过程是当地成功打出资本招商组合拳,大力推行“金融+孵化+产业化”模式的生动实例。
“我们通过设立科创基金,助力种子期和初创期企业由中试走向产业化。比如,给予好朋友科技3000万元股权融资,作为耐心资本加以扶持,如今该公司估值已由产业引导基金投资后的3亿元攀升至近20亿元,还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江西省潜在独角兽企业等称号。”赣州经开区金融服务中心副主任刘慧介绍。
此外,赣州经开区成功发行江西省首单2亿元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实现了“零”的突破;通过设立双GP基金,先后组建8只总规模约40亿元的基金,累计孵化企业60余家;采取“股权投资+银行贷款+债券+融资租赁”联动模式,支持重大项目招引。
如今,赣州经开区先后与30余家市场化头部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近3年累计为企业解决融资超600亿元。赣州经开区还聚力招大引强,积极开展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资本招商,成功引进总投资300亿元的吉利(赣州)42GWh动力电池项目,总投资131亿元的富联精密项目等一批头部企业落户。2024年,共引进项目188个、签约总金额619.79亿元;其中,世界500强企业7家、专精特新企业24家。
赣州经开区企工局副局长钟德福介绍,目前赣州经开区已培育工业企业1300余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数量从2020年的232家增加至当前的332家,形成了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稀土钨锂高端应用等优势产业集群。
健全人才培育体系
日前,富联精密科技(赣州)有限公司华南产业技能人才培育中心办起了人才专训“赣匠班”。在这里,通过手把手教学、面对面指导,学员们历经为期3个月的系统性培训并考核合格后,将前往富联的不同厂区。
家住赣州市赣县区的学员韩贤斌告诉记者,他学的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过去学校的理论知识往往与实际操作脱节,现在企业把先进设备搬进培训室,使他能够快速掌握实操技能。
高端人才难引进、中低端人才流失,是欠发达地区的普遍性难题。为吸引更多高校毕业生,赣州经开区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新招引人力资源服务企业19家,与江西理工大学、赣南师范大学等院校在平台共建、科研创新、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依托赣州稀有金属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建成特色产业学院16个,开设订单班50余个、现代学徒制实验班27个。“2024年以来,已培养‘中高职’一体化、五年制应用型本科(专升本3+2)学生超5000人,打通人才输送与企业发展通道。”李奎介绍。
持续推动以赛代训、以赛促训,为广大技术工人、技校学生搭建施展技能的平台,这是赣州经开区积极助力企业培养产业工人的创新举措。2024年以来,由赣州经开区技工学校、孚能科技(赣州)股份有限公司等承办的一系列职业技能竞赛,营造出浓厚的比学赶超氛围,进一步提升了产业工人队伍的综合素质。
赣州经开区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围绕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等“2+N”产业体系,优化并出台“4个4000万”人才创业扶持政策,紧盯粤港澳、长三角等重点地区开展“双招双引”活动,成功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落地一批高水平人才项目。首次设立5个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工作室,旨在发挥高层次人才“头雁引领”作用。其中,由王瑀博士创办的孚能科技,已成为江西省首家独角兽企业以及科创板上市企业。
此外,赣州经开区大力推动创业孵化基地建设,通过鼓励创业扩大就业容量,现已建成市科创中心、恒科产业园等6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带动800余家企业入驻,吸纳各层次人才1.2万人。不断健全完善创业担保贷款服务新机制,推动创业担保贷款申贷、贴息、还款等各环节流程简化、服务优化,近3年累计发放贷款5.37亿元,为1622家企业(个体工商户)提供贴息1139万元。
在一系列举措下,赣州经开区创新创业活力迸发。目前已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3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3家,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企业超117家,科技领军(入库)、独角兽、瞪羚企业34家;建成国家级、省级研发和检测平台载体98个,市小微企业孵化基地被工信部认定为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深化改革、探索创新,推动经开区经济高质量发展。”赣州经开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梁丁盛说。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