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试是产品在大规模量产前的较小规模试验,也是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必要环节。自2023年以来,成都高新区聚焦“中试+”生态体系建设,探索“中试为核,四轮驱动”的科技成果转化道路。
成都高新区中试生态协会执行秘书长吴畏介绍,为了打造全国领先的科技成果中试首选地,成都高新区推出多条措施。今年1月,高新区推出《中试跨越行动计划》,从项目孵化、人才保障、金融资本等方面实施“中试十条”政策。今年5月,成都高新区出台了全国首个区级制造业中试落地方案——《成都高新区关于推动制造业中试创新发展的实施方案》,明确到2025年,高新区将建成60个中试平台,基本覆盖区内14条重点产业链。这些举措为成都高新区中试平台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目前,高新区已建成投运各类中试平台49个,覆盖60%制造业重点产业链,服务创新项目1883个,助力项目融资超19亿元。
成都高新区如何构建“中试+”生态体系,促进科技创新、赋能成果转化?11月7日,科技日报记者前往高新区进行探访。
完善中试平台建设
“建设中试平台是构建‘中试+’生态体系的核心所在。”成都高新区科技创新局创新平台处副处长杨思表示,为了建设中试平台,成都高新区采取“建在链上、布在园中”策略,坚持“面向制造、对外开放”两大准则,聚焦“瓦特式人才+市场化投资+科创团队”三大要素,大力推进中试平台建设。
不久前,成都高新区先进微球材料中试平台揭牌。该平台是集科研、设计、制造、中试放大及科技成果转化于一体的全能型综合平台,也是国内首家以微流控技术为核心,专注于探索前沿领域应用,并推动相关产业发展壮大的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在此之前,该平台已成功研发出微流控集成化系统,有效促进了高性能微球的批量生产,解决了微流控技术在产业化应用中的难题,为多个行业提供了创新的高性能微球解决方案。
近年来,成都高新区始终围绕产业需求,结合全区14条制造业重点产业链,布局建设中试平台。其中,高新区重点扶持新型显示等产业链,并在人工智能、合成生物等前沿领域规划一批中试平台,确保中试平台建设与产业链发展深度融合。
同时,为了高效整合科技创新与产业资源,成都高新区还规划了总面积超过1000万平方米的专业园区,旨在为中试平台提供一个能够高效连接各类资源的载体。对于已建成的专业园区,成都高新区正加速完善中试平台的建设,进一步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天府国际生物城是成都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核心聚集区。为推动细胞治疗等产业发展,天府国际生物城投入1亿元打造了包括干细胞、细胞疫苗等在内的7条生物治疗中试生产线,完成成都医学院异体通用型CAR-T细胞、重组带状疱疹疫苗等7个项目的中试,孵化出成都优赛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细胞治疗行业领军企业。此外,天府国际生物城还吸引6家细胞治疗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入驻,助力产业链成型成势。
“我们鼓励高校与社会机构携手共建中试平台,为科研人员提供便捷的中试服务。”杨思表示。2023年4月,北京大学成都前沿交叉生物技术研究院在成都高新区正式成立。该研究院与高新区企业成都先导药物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合作,针对企业实际需求与高校拟转化的研究方向之间的脱节问题,共同成立概念验证及中试中心,致力于自研硼药的概念验证和中试熟化,以期实现硼中子俘获治疗用药的国产替代。
成都高新区坚持市场化原则,引导企业牵头建设中试平台,并支持中试平台开展市场化运营,提供技术熟化、设备验证、试验检测等公共服务。截至目前,高新区49个中试平台中,由企业主体主导的中试平台占比达94%。
建立成果转化闭环
2023年,成都高新区在全国率先提出构建“技术研发+中试平台+专业孵化+天使基金+应用场景”的“中试+”生态体系,鼓励中试平台向前延伸到科研机构,向后延伸到孵化器、投资机构和应用场景,形成成果转化闭环。
当前,成都高新区正积极探索“中试+基金”的合作新模式。高新区支持国有资本牵头,联合中试平台和社会资本共同设立中试项目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助力中试项目加速成长。至今,成都高新区已合作组建相关中试基金总额达95亿元,投资28个中试相关项目,资金规模达21亿元。
今年初,全国首支1亿元的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创投基金在成都高新区成立。该基金由高新蜂鸟中试平台携手成都高新区天使母基金等共同发起,主要投资于经过中试验证的优质项目。
成都高新区科技创新局科技金融处处长郑宇介绍,高新区围绕“资助—种子—天使—创投—产投—并购”六个环节,构建全生命周期资本支持服务体系。
“其中,‘资助资金’重点支持高校院所的创新项目开展概念验证、小试、中试等成果转化工作,计划每年支持150个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和中试项目实现‘就近就地、应转尽转’。”郑宇说。
中试项目落地转化后,该如何实现应用、展示、推广,迈出市场化的“第一步”?成都高新区发布的两批“数字赋能·创新发展”城市机会清单给出了最佳“解法”。这些清单在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网联汽车等领域为中试项目提供了一批应用示范场景,有效打通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今年6月,成都高新区为低空经济领军企业四川沃飞长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开通成都市区至都江堰市青城山景区的互通航线,助力其完成试飞。该公司市场总监费岚表示:“成都高新区丰富的产业链资源和人才资源为企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今年5月,我们的全球总部及生产制造基地项目落地成都高新区,投产后预计每年可生产40至50架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
未来,成都高新区将聚焦仪器仪表、试验检测设备等制造业关键环节,培育一批具有生态主导能力的中试平台和龙头企业,力争用3年时间打造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中试平台,带动工业产值超过千亿元。(记者 滕继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