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解码河南省唯一“五星级开发区”何以花落郑州经济开发区
2024
07/24
10:25

原标题:这个“五星”不一般!解码全省唯一“五星级开发区”何以花落郑州经开区

时间的书页次第掀开,发展的篇章接续更新。

7月22日,振奋人心的消息传来:河南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正式发布2023年度全省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评价结果,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全省184个开发区综合考核评价中位居第一,被评为全省唯一的“五星级开发区”。

开发区是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是经济建设的主阵地、主战场、主引擎。近年来,河南大力推进开发区整合、扩区、调规、改制,着力构建形成产业布局合理、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特色优势鲜明、发展动能强劲的开发区体系,并科学制定考核评价办法,于2022年启动对全省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评价。

在2022年考核评价中,郑州经开区综合排名全省第一。2023年,考核评价办法进一步调整优化,共设四大类15项指标体系,更加注重考核产业升级、创新驱动、集约节约、绿色发展等高质量发展指标。在此轮全省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大考”中,郑州经开区再获第一名,成功摘取全省唯一的“五星级开发区”殊荣。

这个“五星”,分量不一般。一项项数据标注高质量发展之势——2023年,郑州经开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328.4亿元、同比增长8.2%,规上工业增加值完成640.3亿元、同比增长12.9%,全区财政总收入完成268.4亿元、同比增长12.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08亿元、同比增长4.5%,营业收入突破5000亿元……以占郑州市约2%的面积、3%的常住人口、不足2%的能源消耗,创造了全市近10%的GDP、15%的财政总收入、17%的税收收入和25%之多的规上工业增加值;人均GDP达38万元左右、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3万元,稳居全省第一;连续四年在全国229家国家级经开区综合发展排名中位居三十强。

“蝉联”全省第一,“折桂”全省唯一,郑州经开区何以能、靠什么?

“聚链成群”壮大新质生产力

奋斗赋予时间以意义。作为国家新型工业化(装备制造)产业示范基地、国家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区域,效率正在郑州经开区这片发展热土上被重新定义。

冲压、焊装、涂装、总装,在上汽乘用车郑州基地自动化、智能化流水线上,平均不到一分钟就有一台整车下线。

“2023年,郑州基地生产整车44万余辆;2024年上半年,整车产、销量同比分别增长14.8%、15.1%。”上汽集团乘用车郑州分公司总经理丁波深有感触地说,“从2017年落户郑州经开区以来,一年一个大台阶,以整车厂、发动机厂、新能源电池工厂为链主带动数十个全产业链上下游项目陆续布局发展,郑州已成为上汽乘用车全国最大的生产基地、数据基地、出口基地,累计投资超200亿元、产销汽车近200万辆。”

机械臂有律动地挥舞着,激光切割火花四溅,智能行车与自动导向车分别在头顶与脚下繁忙运作……来到河南本土第一家数字化“灯塔工厂”——郑煤机智慧园区的结构件数字化工厂,仿佛置身工业机器人的世界,智能化的工业生产令人叹为观止。

“相比传统煤机制造工厂,这个工厂减少了60%的作业人员,提升了2倍的工作效率,百架液压支架生产交付期由28天缩短至9天。”郑煤机集团智慧园区厂长助理苏振宇说,正是这座原生数字化工厂,助力郑煤机首次通过数字化技术刷新世界煤矿支护装备高度纪录,成功交付10米超大采高智能化液压支架。

“产业立区、制造强区”是郑州经开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特征。作为“三个转变”重要指示提出地,郑州经开区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瞄准科技前沿、国家战略、产业需求,对标对表全省“7+28+N”重点产业链群,强化数字化转型和绿色低碳转型,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加快构建以新质生产力为先导的产业链群新格局,促进更多产业产品迈向产业链价值链的中高端、成为关键环。

“链主”引领,“众雁”伴飞。聚焦打造先进制造业全生命周期的产业生态,郑州经开区做强“链主”、做长“链条”、做优“链环”、做大“链群”,不少企业成为全省乃至国家重点支持的“链主”企业。

聚链成群,集群成势。目前,郑州经开区集聚规模以上企业1003家(规上工业企业219家),产值超百亿元企业14家、亿元以上企业285家,纳税超亿元企业24家;在区内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54家、国内500强企业70家、外商投资企业106家,形成了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高端智能装备、生物医药大健康、智慧物流四个千亿级主导产业集群,积极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国际贸易及新消费两大千亿级新经济产业集群,着力打造N个差异化、多元化的百亿级产业集群,构建“4+2+N”产业体系,提速提效发展新质生产力。

——汽车制造澎湃强劲动力。

从2006年引进首家整车制造企业海马汽车至今,郑州经开区积极构建汽车产业集群,已拥有上汽、宇通、东风日产、海马等4家整车厂和宇通重工、森源鸿马等7家专用车厂,配套引进培育深澜动力、精益达等产业链相关企业300余家,整车产能约130万辆、占全省的70%左右,本地化配套率近50%,2023年汽车产业产值完成1100亿元,生产整车56.5万辆、出口整车16万辆(分别占到全省近八成);集聚河南省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研究院、上汽集团云计算(郑州)数据中心等研发机构20余家,建成投用中原首个国际赛车场、引进国际国内重大汽车赛事,基本形成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等于一体的完整汽车产业生态。

竞速新赛道、塑造新优势,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已成为郑州经开区产业发展“新名片”。不久前,智行盒子(河南)科技有限公司正式落户郑州经开区。作为河南本土培育的新能源自主出行品牌,盒子汽车已打造出国内首款“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新能源B端市场车型,即将实现量产,“河南造”新能源汽车将再添“生力军”。

从乘用车到客车,从工程车到专用车,从纯电动到氢燃料,郑州经开区抢抓新能源汽车发展机遇,聚焦“智能化、网联化、电动化”发展趋势,布局新能源整车、储能及动力电池等关键领域,形成了新能源整车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助力郑州打造全国最大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

——龙头企业担纲“智造先锋”。

聚焦地下装备、工程装备等成套装备,新兴智能装备、智能关键基础零部件等重点领域,郑州经开区坚定不移走品牌化、高端化、智能化路线,引进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广泛开展“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人”,推动制造业智改数转、优势再造、动能转换、赶超突破,成为郑州建设全国先进制造业高地的核心支撑区。

一个个响当当的制造业品牌乘势兴起:郑煤机是全球规模最大智能化成套化煤矿综采技术和装备供应商;宇通客车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客车企业和新能源商用车企业,累计销售新能源商用车超20万辆;中铁装备盾构机产销量连续七年稳居世界第一,累计订单超1700台,出口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郑州海尔建成全国行业内最先进的数智化互联工厂和全球第一家热水器“灯塔工厂”;四方达、钻石精密、联合精密等一批专精特新企业成为超硬材料领域“隐形冠军”……

——生物医药崛起“经开力量”。

从诊断试剂到检测仪器研制,再到智能化流水线等,“国内体外诊断第一股”——安图生物不断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向高端攀升,系列产品总体规模居全国前列,国内最大体外诊断产业基地已基本建成,将具备100亿—150亿元年产能规模。

蓄势而发,乘势勃兴。立足安图生物、国药、华润、九州通、金域检测、中源协和干细胞等现有龙头企业,聚焦体外诊断板块、高端医疗器械板块、医用新材料板块、前沿性医学板块等,围绕生物疫苗、诊断试剂、基因测序等重点领域,郑州经开区深挖产业链上下游,扩大规模、延链补链,推动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向规模化、集群化、高端化方向跨越式发展。

“发展实体经济,重点在制造业;提升竞争力,主体在制造业。”郑州经开区党工委书记李小虎表示,把握产业演进和经济发展规律,郑州经开区把做强重点产业链群、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赢得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选择,提质发展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抢滩占先未来产业,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奋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创新驱动”激发强劲新动能

高质量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的发展。

在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宇通参与的“面向大规模产业化的动力电池研发与制造关键技术”项目荣获二等奖,这是宇通第四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

214辆宇通新能源客车交付智利、250辆纯电动公交出口希腊、25辆新能源机场摆渡车订单交付西班牙客户;从北京到上海,宇通氢燃料重卡成功穿越1500公里的全国最长氢能走廊,驶进长途运输“快车道”……今年以来,宇通捷报频传,上半年客车累计销量20555辆、同比增长35.82%。

宇通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成果来自哪里?“答案是创新,每年研发费用保持在营业收入的5%以上,研发工程师团队有近4000人,现已拥有7个国家级创新平台、27个行业及省级研发平台,建立了客车专用的试验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等机构,前瞻布局氢燃料商用车、智能驾驶等未来产业,带动客车行业向上发展。”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科研项目负责人曾升说。

时值盛夏,走进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的总装车间,一台台“国之重器”映入眼帘。直径达7.22米的“中铁1238号”已通过客户验收,即将发运至新加坡的项目建设现场。

“这台设备不算是中铁装备生产的最大、最高的盾构机,但它的背后却蕴含了创新的智慧。”中铁装备掘进机研究院副院长庞培彦介绍,传统的盾构机是不能后退的,用一次就报废了;这台设备采用了双层盾体结构,当完成指定掘进任务时,工程师可以从始发洞口将盾构机原路拽出来,双层盾体外壳作为稳固支撑永久留于洞内,内壳还可以继续使用,与“金蝉脱壳”有异曲同工之妙。

一台盾构机,精密零部件3万多个,一个控制系统有2000多个控制点,每一个零部件都要精益求精。“如果将国之重器比喻成大象,那么将每一个细节做到极致,可以说是在针尖上跳舞。”中铁装备技术中心副主任贺飞介绍,中铁装备创造了16项国际领先的核心技术,从攻克常压换刀、主驱动伸缩摆动技术,到刀具状态在线实时监测、隧道掘进机智能化,不断打破国际垄断。

向创新要效益,向创新要未来。安图生物拥有研发人员1800名,几乎每年都拿出超10%的营收资金搞研发,吃尽了创新的“苦”,也不断尝到创新的“甜”。

一线员工看似玩笑的诉求,能够在研发人员手中一个个快速变为现实。王红凯是安图生物一名工艺工程师,他带着团队硬是用三个月时间,研制出六轴协作机器人,用于各种检测仪器的精准高效调试,“智能化、信息化生产让‘以前二人看一台机器’变成‘现在一人管一排’。”

“创新最好的状态不是‘要我创新’,而是‘我要创新’。创新力成就生产力,组成紧密合作的创新联合体,能够加快形成更多新质生产力。”安图生物副总经理张瑞峰说,在安图生物体外诊断产业园里,专门拿出10万平方米打造生命健康创新生态园,引进、孵化、培育体外诊断、科学仪器、医疗器械及生物医药等相关初创企业。

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郑州经开区不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

作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大数据(河南)综合试验区的重要功能区以及郑州市“一带引领、两翼驱动、四区支撑、多点联动”科创发展总体布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郑州经开区加快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雏鹰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上市企业”全链条梯次培育体系,集聚科技型企业1009家、高新技术企业366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7家,建成省级以上研发中心165家、智能车间(工厂)43家,规上工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达到71.8%、全社会研发强度达到5.2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企业产值达80%以上。

为创新,竞进拼抢!郑州经开区积极融入河南省“三足鼎立”科技创新大格局,加快打造高能级科创平台,以创新之力深度赋能产业发展。

安图生物获批组建新发突发重大传染病检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中铁装备获批建设河南省隧道掘进装备产业研究院、积极申建国家隧道掘进装备技术创新中心,郑煤机获批建设河南省煤矿智能开采装备产业研究院,宇通牵头组建河南省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研究院,高标准建设河南省抗疲劳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等,产业研究院、中试基地达到6家,实现汽车、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全覆盖,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和高端装备2个产业集群纳入河南省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郑州经开“智慧岛”获批河南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围绕大数据、云计算、新一代信息网络、工业互联网、行业软件五大领域,实施核心关键技术攻关、行业技术标准制定、产业创新资源整合,打造技术创新策源地。

创新,拼的是人才。目前,郑州经开区累计入选国家、省、市各级人才工程977人,高技能人才突破2万人,形成“人才领着产业走、人才陪着产业长、人才奔着产业来”的全新格局。王复明、张季超、马玉山等一批国内外顶尖院士、专家领衔创新创业,推动航天航空、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领域技术加快突破。

以高质量论英雄,含金量、含科量、含新量在增加,含绿量也在攀升。

向“绿”而行,点“绿”成金。作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和河南省碳达峰试点园区,郑州经开区建成国家级、省级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企业近20家,不遗余力推动传统产业向绿色化、数字化、高端化迈进,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0.0965吨标准煤,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绿色工业体系加速形成。

吃改革饭,走开放路,打创新牌。郑州经开区坚持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着力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要素链、制度链深度耦合,构建“基础研究、科技攻关、技术应用、小试中试、成果转化”全周期全链条创新体系,贯通“政产学研金服用”,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项目为王”厚植发展新优势

项目建设是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和“主引擎”。抓项目就是抓发展,谋项目就是谋未来。

坚持“项目为王、招商为要、落地为大”,项目建设挺起郑州经开区高质量发展的“脊梁”。

“只有以项目建设的主动轮,带动经济运行的所有轮子一起转、加速转,才能不断壮大发展新动能、增添发展新优势。”郑州经开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张波说,“全省十三期‘三个一批’项目建设主会场活动有两次在郑州经开区举行,通过压茬推进、滚动实施‘三个一批’项目建设,新项目大项目好项目多了起来,带动新质生产力加速集聚、产业结构持续优化、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每天近万台空调、热水器由郑州海尔制造。从上一个龙年到这个龙年,郑州海尔产业园落户郑州经开区正好12个年头。“1340亩土地上,项目填得满满当当,总投资已超40亿元,已陆续落户海尔空调、日日顺物流、海尔热水器、模块化配套、虚实网等多个项目,去年整个园区产值64亿元,随着海立·海尔压缩机合资工厂项目投产运营,今年总产值有望突破80亿元。”郑州海尔产业园园区长周长亮信心满满。

功能性金刚石超级工厂在郑州经开区诞生。在郑州经开综保区B区,河南四方达超硬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天璇功能性金刚石超级工厂”已正式投产,标志着河南在推动人造金刚石由工具性材料向功能性材料转变中迈出重要一步。“像一颗5克拉的裸钻,要长一个半月左右的时间。”河南天璇半导体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李宏利说,“这个工厂是四方达的产业化项目,也是目前国内最大的CVD金刚石单体工厂,功能性金刚石成品年产能超100万克拉。”

跨过黄河,卫华集团投资25.38亿元在郑州经开区布下“新子”。“智能化产线改造以及智能工厂、智慧城市建设如火如荼,郑州卫莱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深耕的正是这一赛道,做国内领先的智慧停车及工业智能仓储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卫华集团董事长李国强在车间指着生产线上的自动化设备介绍,“上面是天车,下面跑的是重载AGV(移动机器人),再加上智能仓储,这样就构成了完整的物料搬运系统,把线边库和产线高度结合起来;智能立体车库产品在行业内做到了全国前五,并出口海外。”

一个项目就是一个新的增长点,一批项目就是一个新的增长极。

奋发“项”上,逐“新”攀“高”。海康威视智能制造基地、中车景昌绿电出行源网荷储等带动力强、投资超百亿元的“大块头”项目签约落地。2023年,郑州经开区实施项目418个,完成投资390亿元;2024年谋划实施重点项目341个、总投资3004亿元,年度计划投资385亿元。这些项目既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优质股,也是拓展未来产业新赛道的潜力股。

开放发展已成为郑州经开区的鲜明标识和亮丽主色。作为河南省“五区联动”“四路协同”的主要载体,多重国家重大战略和改革创新政策以及自贸区、跨境电商综试区、综保区、国际陆港、中欧班列(郑州)、口岸等开放要素形成叠加优势,持续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坚定走好“枢纽+开放+产业+平台”发展路子,郑州经开区抢占数字经济新风口,以“全球汇”总部基地港建设为载体,接连建成运营中国(郑州)直播产业基地、河南信息消费产业园、郑州新消费产业园、新华网汽车直播基地,打造电商消费、信息消费、直播消费新模式、新场景,推动平台经济、网红经济集聚发展,变“流量”为“留量”,形成了新的消费热点和经济燃点,全面助力郑州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经济增长,靠什么?靠项目;拼经济,拼什么?还是项目。在郑州经开区,项目为王的鲜明导向擂响了加快发展的激越鼓点,“一切围着项目转、盯着项目干”成为共识,深化“一网通办”改革,创新实施“企业宁静日”制度,开展“企业(家)接待日”活动,加强银企线上线下合作,完善“要素资源跟着项目走”的综合保障机制,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保姆式服务,越来越多的高质量项目按时序推动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转化现实生产力,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

一个个项目犹如一颗颗高质量发展的“种子”播撒在这片热土之上,“再造新经开”不断滋长新希望、拥抱新未来。

立足优势,抢抓机遇,郑州经开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十大战略”,持续实施产业培育工程、板块打造工程、招商项目引领工程、重点建设项目带动工程等“四大工程”,奋力打造郑州都市圈建设重要经济增长极、全省先进制造业创新驱动核心区、中部地区高水平对外开放重要门户,全力以赴冲刺全国经开区20强。

“新故相推,日生不滞。”时间再次印刻下奋进的坐标。站上新起点,郑州经开区高质量发展在接续奋进中正掀开新的一页。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历史不会辜负实干者。(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延辉 通讯员 魏书全)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