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今天获悉,深圳市政府近日正式批复《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法定图则》,这是继国务院发布《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后,河套“1+N”体系中首个获批的规划,为促进河套深圳园区高质量协调发展提供了开发建设依据,将有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据悉,本次法定图则全面落实发展规划的发展目标、功能定位、空间格局等总体要求,并在规划管控上进行了多方面的创新。规划范围涉及河套深圳园区包括福田保税区和皇岗口岸片区,总面积3.02平方公里。规划着力构建“一心两翼”的总体空间格局,探索更紧密的深港合作机制,更高效的复合立体空间利用,更可持续的生态智慧城市建设和更灵活的城镇单元式管控。在城市设计方面,以“彼此相连的手”为概念,提出充分利用深港交界的区位优势,彰显临湾拥河的生态特色,打造尺度宜人、疏密有致、具有双城活力的国际科技创新高地。
(深圳河流经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
(一)发展目标:设2025年和2035年“关键节点”
2025年皇岗口岸整体完成重建
跨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通关查验模式创新
据介绍,本次图则规划提出发展目标为紧密衔接香港园区和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时序,以2025 年和 2035 年为关键节点,分阶段推进深圳园区建设。到 2025 年,基本建立高效的深港科技创新协同机制,深港科技创新开放合作取得积极成效。皇岗口岸整体完成重建,跨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实现运转高效的通关查验模式创新。深圳园区监管模式运作成熟,与香港园区基本实现要素流动畅通、创新链条融通、人员交流顺通。建立与香港及国际全面对接的科研管理制度,集聚一批香港及国际优势学科重点实验室集群和卓越研究中心、顶尖企业研发中心,与香港科技合作取得一批重大成果。
到 2035 年,与香港园区协同创新的格局全面形成,科技创新国际化程度居于全球领先地位,创新要素跨境自由有序流动,培育一批世界一流的创新载体和顶尖科技企业研发中心,成为世界级的科研枢纽,有力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广深港科技创新走廊建设。
据悉,图则的规划范围包括福田保税区和皇岗口岸片区,总面积 3.02 平方公里。福田保税区东起皇岗口岸边、南沿深圳河、西至新洲河、北至绒花路;皇岗口岸片区东至华强南路、南临深圳河、西至皇岗路、北至滨河大道。规划发展定位为深港科技创新开放合作先导区、国际先进科技创新规则试验区、粤港澳大湾区中试转化集聚区。
(河套合作区深圳园区“一心两翼”空间结构图)
构建“一心两翼”总体空间格局
按照图则,河套深圳园区空间布局将立足深圳园区现有口岸设施分布、土地空间条件、区域建设基础,围绕发展目标和任务,主动衔接香港园区空间功能布局、建筑形态,构建“一心两翼”的总体空间格局。中心区域包括福田口岸、皇岗口岸旅检区及周边生活区,规划建设国际高端科技服务枢纽,承担口岸综合服务和高端科技服务功能。西翼包括福田保税区,规划建设高端科研区和中试转化基地。东翼包括皇岗口岸现状货检区及其东北侧生活区,规划建设国际协同创新区和国际人才社区。
规划居住人口规模为指引性指标,约 5.4 万人;规划建筑容积为指引性指标,为 745 万平方米,不包含公共服务设施、口岸设施、道路交通设施、市政公用设施的建筑面积。
(深圳河岸规划效果图)
(二)打造“彼此相连的手”
深港园区滨水风貌协同
预留赛艇码头建设空间
本次图则在城市设计方面提出“彼此相连的手”概念。图则以深圳河为蓝绿廊道建立深港对话的重要景观联系,建设深圳河滨水公共空间,打造错落起伏、疏密有致、流畅优美、与环境和谐的滨河景观,实现深港园区滨水风貌的协同,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实现沿河空间的串联贯通和两岸滨水空间的互动,预留赛艇码头的建设空间及条件。在 FT04-10 单元内建设与香港园区对接的景观轴线,协调深圳河两岸建筑景观布局,实现“彼此相连的手”设计意向。
同时构建“深圳河与深圳湾一体”的绿色生态网络。建设由深圳河、广深高速沿线绿化带、新洲河、福田河构成的蓝绿网络,生态化修复滨河岸线,利用广深高速防护绿带建设城市绿道,串联中心公园与深圳湾滨海岸线。 构建以人为本的公共空间体系。积极利用街道界面,布局商业、公共服务设施等开放性功能,塑造具有创新活力的街道空间。
(河套深圳园区城市设计建设“彼此相连的手”内容示意图)
构建“深圳河与深圳湾一体”绿色生态网络
营造鸟类友好型园区
还将构建深港协同的整体形态,营造鸟类友好型园区,综合考虑一河两岸城市风貌、鸟类飞行高度等要求,对规划区新增建筑采用建筑高度分区管控。总体形成由深圳河向北侧城市腹地建筑高度逐步提高的城市空间形态。沿深圳河、福田河及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一侧地区建筑高度宜控制在 50 米以下,其中临深圳河福田保税区段、落马洲大桥至福田河口段第一排新建建筑高度宜控制在 30 米以下;福田保税区长富大厦周边、福田口岸周边、赤尾村及口岸生活区建筑高度宜控制在 150 米以下;皇岗口岸周边地区建筑高度宜控制在 200 米以下。
规划范围内建筑立面材料选取还将考虑对鸟类飞行的影响。鼓励设置垂直绿化和屋顶绿化,减少建筑对鸟类造成的影响。鼓励沿深圳河滨水地块裙楼屋顶空间建设共享屋顶,并向公众开放,充分发挥滨河景观价值,为市民提供更多优质开放空间和场所体验;加强第六立面规划设计,高效利用屋顶空间资源,因地制宜布设屋顶绿化、屋顶光伏、屋顶运动场所、低空基础设施等。FT04-10 单元建筑设计在高度、风格、立面材料等方面将加强与香港园区的协调;而规划范围内风貌管控工作将加强,将引入专家评审机制等。
同时,将综合考虑深圳河、新洲河视野廊道和鸟类飞行路径,结合公共空间和公共建筑规划布局鸟类观测设施。
构建“15 分钟社区生活圈”
公共设施方面,河套深圳园区将塑造国际化高品质的科研生活社区。科学配置高端人才生活空间,完善服务标准体系,建设多元优质的国际化高品质生活配套设施,构建完善的“15 分钟社区生活圈”;将促进合作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共享。重点在福田保税区和国际协同创新区规划布局科技展示、会议展览等设施,在东西两翼各规划 1 处临近河岸的会议交流中心,规模可容纳至少 150 人。
同时, 规划范围内将鼓励口岸枢纽片区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在满足交通、市政设施空间布局的基础上,推进地下空间的一体化、复合化、网络化和高品质建设,重点构建双口岸及口岸周边邻近地区的地下空间网络。
按照“稳中求进、先立后破”的原则,河套深圳园区将分步骤腾退园区内不符合产业发展规划的外贸企业,有序释放优质空间资源,确定保留的外贸企业相对集中布局,确保福田区外贸进出口额持续稳定增长。
构建“轨道交通+慢行交通”
将引入穗莞深等城际铁路
在综合交通方面,河套深圳园区将 完善区域对外交通网络:通过研究引入穗莞深等城际铁路,加快城市轨道交通 6 号线支线进一步南延至深圳园区等项目建设,实现深圳园区与深圳光明科学城、东莞松山湖科学城等粤港澳大湾区重大科创平台的轨道交通连接;推进皇岗路提升改造和新洲路南延工程,畅通深圳园区与深圳重点发展片区的连接通道。规划控制福田南路、金花路、百合三路等轨道交通走廊,为规划轨道线路预留空间。
河套深圳园区的内部交通网络将优化:完善深圳园区对外出入口布局,畅通内部各片区交通联系,构建“五横六纵”道路网络,推进落马洲大桥和连接线改造。贯通福田南路—绒花路,实现合作区东西便捷联通。结合皇岗口岸整体重建,拓宽百合路、百合三路等周边道路,完善次干路、支路布局。在深圳园区预留合适位置建设与香港园区的跨境通道,实现双方园区科技人员便捷往来。坚持公共交通优先的发展原则,构建以“轨道交通+慢行交通”为主导的绿色交通主框架,预留智慧交通发展空间,形成以人为本、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综合交通系统。
福田口岸预留改扩建条件
预留与香港园区的跨境通道
深圳园区将建便利自行车系统
跨境基础设施方面,规划保留现状福田口岸,并预留改扩建条件;原址重建皇岗旅检口岸大楼,建成新皇岗口岸联检楼;改造完善福田保税区一号通道及相关查验设施,预留福田保税区二号通道及相关设施;FT04-10 单元内,结合合作区功能布局与开发建设时序,预留与香港园区的跨境通道。河套深圳园区有2处综合客运枢纽,分别为皇岗口岸综合枢纽、福田口岸枢纽;综合客运枢纽应与口岸设施直接连通,并整合轨道、公交、出租车等各类公共交通,创造便利的接驳条件和换乘环境。
河套深圳园区还将构建便利的自行车系统,除快速路主路外,新建及改扩建的各级城市道路原则上应按《深标》要求设置独立的自行车道。有条件的现状道路应通过改造逐步补充完善自行车道;还将规划建设安全、舒适、宜人的步行环境,含人行道、绿地广场、过街设施,同时考虑行人遮雨、遮阳需要,布局风雨廊等设施,预留皇岗口岸和福田口岸立体化步行通道,形成连续、全天候步行网络,营造高品质人行出行环境。
(深圳河流经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汇入深圳湾)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刘畅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蔡冬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