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重庆园区开发区改革实现任务过半
2024
07/05
10:30

綦江高新区精简机构,清晰界定权责关系,实现轻装上阵。图为位于綦江高新区的重庆新视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二期数字化、千级无尘净化生产车间。记者 尹诗语 摄/视觉重庆

园区开发区,是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的主战场,改革来不得半点“花架子”“假把式”。今年上半年,重庆园区开发区改革成效如何?数据最能说明一切。

“园区开发区改革共6项核心指标,其中园区开发区整合为50家、管理机构精简为48个、清晰界定50家园区开发区权责关系3项指标已全面完成。”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说。

此外,对照“园区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超过2.4万亿元”的指标,今年1—5月已实现9945.9亿元、完成分月任务进度的109.3%。

同时,前5月重庆排名前10的园区开发区,产值最高达1829亿元,最低也超过400亿元,加速迈向“千亿级产值园区开发区达到10家”的目标。前5月园区开发区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亩均税收增速达14.8%。

“整体来看,园区开发区改革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上述负责人说。

整合精简全面完成

綦江高新区正上演一场“变形记”。

此前,綦江高新区由桥河、北渡、扶欢、通惠、庆江、安稳、国家网络信息产业园7个工业组团组成,这7个工业组团又分别由5个机构管理,导致各组团开发建设与运营管理各自为政。

自园区开发区改革以来,綦江区将7家工业类园区开发区整合为綦江高新区,管理机构由5个整合为1个,内设机构由13个精简为6个,经济岗位比重提高至86%,人员数量减少40.3%。

事实上,綦江高新区的“变形记”瞄准的正是园区开发区改革的“靶心”之一。

作为“三攻坚一盘活”改革突破中难啃的一块“硬骨头”,园区开发区改革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精简机构、减压平台。

数据显示,此前,我市38个区县设有106个产业类园区开发区。然而,这些园区开发区大多“小散弱”、管理机构冗杂。

为此,重庆大刀阔斧推进园区开发区优化整合,实现控量做优的改革目的。

合川区将南溪、天顶、草街3个独立工业组团合并为合川高新区,把园区4家产业公司整合为1家产业投资集团,率先完成园区整合和机构合署办公,招商引资、服务企业等一线服务力量提升25%。

江津区将双福、德感、白沙、珞璜4个工业园区整合形成统分结合的“一区四园”新体制,建立“机构设置一体化、管理考核一主体、规划发展一张图、资金财务一本账、招商引资一盘棋”的工作体系。

当前,重庆园区开发区优化整合为50家、管理机构精简为48个的改革任务已经完成,园区开发区权责关系清晰界定,2024年以来园区开发区运营公司压减企业法人157户、完成年度目标的82.2%。

权责关系清晰界定

除了平台繁多、机构冗杂,园区开发区的社会事务包袱重、职责混乱,也是拖累重庆园区开发区发展步伐的一大原因。

比如,綦江高新区管委会除了抓经济,还背负着平安建设等数十项社会事务“包袱”。更为头疼的是,原本负责“投融建营”的平台公司又与管委会合署办公,承担起招商引资等本应由管委会负责的工作,管理机构主业不清。

为此,綦江竭力为园区开发区松绑,全面厘清主责主业,制定管委会工作职责和剥离社会事务管理职能“两张清单”,将征地拆迁等6方面45项职能移交属地镇街,与区级部门明晰营商环境等24项权责边界。

同样,重庆经开区也着力厘清与南岸区、东站、广阳岛之间的“三个关系”,建立南岸区、重庆经开区40项权责清单,形成17项职责边界清晰的运转体制。

数据显示,当前,各园区开发区均已制定实施剥离社会事务管理职能、管理机构职责、行政权力事项等“三张清单”,有效厘清园区开发区职责边界。

同时,园区开发区进一步聚焦主责主业和市场化运营,剥离园区开发区运营公司行政管理职能,全面厘清开发区管理机构与开发运营公司的职责边界,100%实现集中统一监管,基本完成涉改企业“脱钩”,让园区开发区轻装上阵。

产业能级持续优化

园区开发区改革另一个重头戏,是扭转产业发展乏力的困局。

据统计,此前,全市500亿元以上产值园区开发区仅14个,有10个园区开发区总产值规模不足100亿元、3个总产值规模不足10亿元,不少园区看似“架子大”,其实“力量弱”,根本原因在于产业乏力。

全市绝大多数园区开发区有3个以上主导产业,为啥还会乏力?

产业多而不精、同质化严重是主要原因。比如,此前的合川南溪工业组团规划了装备制造、医药健康、电子信息、食品、建材等产业,天顶组团规划了汽摩制造和玻璃产业,网安组团规划了信息技术产业。三大组团产业种类纷繁复杂、彼此交叉,南溪组团和天顶组团在汽摩产业上同质化发展。

合川高新区重点锁定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和火锅食材两个主导产业,集中火力招商引资、聚焦差异化发展,1—5月合川高新区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完成率超50%。

“合川高新区的产业崛起正是重庆园区开发区产业能级持续提升的生动写照。今年上半年,重庆加速画好产业布局‘一张图’,以园区开发区为单位,明确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特色产业细分领域,推进园区开发区发展规划和产业地图编制。”该负责人说。

以沙坪坝区为例,该区以青凤科创城赛力斯凤凰智慧工厂作为链主核心,全力推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质生产力发展,依托铁路口岸开放综合优势,发展“智能制造+国际物流通道”的出口制造导向型项目,促进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提升园区开发区产业能级提质扩容。

亩均效益稳步提升

园区开发区改革,目的是要做大做强,提高单位产出。

围绕如何减少园区开发区建设成本、降低负债率、消除“出血点”,重庆各大园区开发区也想了不少办法。

第一招,探索产业用地“腾笼换鸟”。

比如,璧山区集中规划布局特色“产业社区”,引导园区外25家中小企业搬迁入驻,腾挪减少占地110亩。固化标准地“3+N”指标体系,初步实现产业用地“腾笼换鸟”,盘活低效闲置用地超过849亩,亩均税收增速达79.19%。

江北区则依托原重庆嘉寓门窗幕墙公司80余亩低效闲置用地,运用“股权收购+代建”模式吸引海尔集团在园区建设全球洗碗机行业首家“智能+5G”互联工厂,推动项目设计年产值由不到1亿元提升到20亿元。

事实证明,强化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是重庆提升亩均效益的有效途径。今年以来,全市园区开发区盘活存量资产超640亿元。

此外,重庆还探索新型产业用地(M0)规划布局,1—5月实现工业项目标准地出让422公顷,累计实现工业项目标准地出让445宗、2707公顷,动态调整后的445个投(达)产项目新增产值694亿元,对全市规上工业产值增长贡献率超九成。

第二招,提升市场化运营能力。

比如,永川区对原有园区平台公司进行整合,分别设立重庆永川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重庆渝西保税有限公司,调整子企业运行管理体制机制,由3户企业分别承接园区建设、投资管理、资产运营等业务。改革后,仅物业自主经营管理,人工成本由原合同金额5810.69万元/年下降到3211.8万元/年,降幅达44.73%,亩均效益大幅提高。

第三招,以技术改造推动效益提升。

比如,万盛经开区建立“普惠+个性化”项目投产及技改服务体系,推动“一把手走流程”“0增地技改”“联合验收”等特色审批高质量兑现,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达53%、全市第二。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重庆大力支持低效企业以技改行动提升亩均效益,工业领域“技改专项贷”支持设备更新项目11个,贷款总金额4.9亿元,1—5月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6.8%,拉高全市投资增速4.6个百分点。(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唐琴)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