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聚焦产业转型升级 成都从“新”开始
2024
07/04
09:54

封面新闻记者 赵奕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充分发挥创新主导作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促进社会生产力实现新的跃升。

当前,发展新质生产力已是重中之重,也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聚焦新质生产力,成都有何“硬实力”?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成都应该如何向“新”而行?

科技创新助推产业创新

超算和人工智能动力足

进入数字经济时代,算力是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元宇宙的基石,也是新质生产力的技术底座之一。

国家超级计算成都中心(四川天府新区供图)

走进四川天府新区科学城兴隆湖畔,国家超级计算成都中心坐落在此。“最强大脑”以最高运算速度达10亿亿次/秒的超级计算机正在昼夜“转动”。自2021年投运以来,成都超算中心已服务了1280家用户,服务范围覆盖全国45座城市,完成了5300多万项课题任务,其中,10万核心量级的超大任务超过了100项,为科研成果转化提供“最强大脑”。

“算力作为我国新基建中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下一次工业革命的引擎,是国民经济先导性、前瞻性、战略性产业。”国家超级计算成都中心总经理王建波表示,国家超级计算成都中心能服务国家战略,助力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发展,保障社会民生。

创新还在继续。据悉,成都超算中心在2023年成功实现了国产仿真软件在“成都芯”—海光DCU上的万卡规模并行,并联合成都市人工智能链主企业共同发布川内首个智能电商客服行业大模型。这些成绩的取得充分说明成都超算中心在工业仿真、人工智能等产业赋能能力方面的大幅提升,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底气。

另一边,成都人工智能技术与产业的发展如火如荼。数据显示,2023年全市共有人工智能企业852家,产业规模达780余亿元,增速超过26%。

“人工智能作为面向未来赛道的技术,在催生新质生产力形成产业的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时间以及人才。”成都睿乐达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睿睿认为,成都乃至四川在人工智能技术产业发展上,具备创新资源、算力设施、应用场景、规模市场等综合优势,大有可为。

比如,由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筹)和成都睿乐达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牵头的“人形机器人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项目就是一场具象化的“人工智能+”行动。“该项目旨在研发具有高度智能化和自主化能力的人形机器人,以满足家庭、养老及特种领域的需求。”张睿睿表示。

他介绍,该项目以研究人机交互技术攻关为核心,开发人形机器人“大脑”、“小脑”以及“肢体”,研制面向家庭、个人服务的轮式和足式两大类人形机器人,产品和技术将应用于社会服务典型场景,预计5年左右,人形机器人将实现量产正式上市,走进千家万户。

氢能产业布局新型储能新赛道

“新三样”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新型工业化,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重点。怎样引入布局潜力大且效益高的新兴产业,成都正在行动。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新三样”是个热词,其具体指我国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数据显示,“新三样”去年出口增长近30%,也是未来发展的一大方向。

而成都早已下好“先手棋”。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成都发布了《成都市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3-2030年)》《关于促进成都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及配套实施细则等政策措施。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成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51万辆,居全国城市第六、非限购城市第一,新能源汽车产量4.3万辆,计划2025年产量提升至25万辆。

金堂通威大门(杨澜 摄)

在光伏领域,2023年通威集团首次入列《财富》世界500强企业榜单,实现四川制造业世界500强企业“零”的突破。

在锂电池领域,比亚迪、宁德时代等电池大厂先后牵手成都,2023年,亿纬锂能又在成都启动100亿元储能与动力电池项目,这样的百亿项目还在四川不断涌现。如今,全国六分之一的动力电池产自四川,预计到2025年,四川动力电池产能有望达到400吉瓦时,全产业链产值超过5000亿元。

除了“新三样”,氢能也是成都重点发展的未来产业。西南地区水电、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资源丰富,有大量富余水电可发展水电制氢。因此,近年来,成都市密集出台氢能产业系列支持政策,积极布局氢能等新型储能新赛道,推动氢能“制储运用”全产业链发展,打造中国“绿氢之都”。

中国首座中欧合作氢能产业园正式开园(郫都区委宣传部 供图)

去年12月底,位于成都市郫都区的东方氢能产业园一期正式开园,产业园致力于构建氢能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形成燃料电池及制氢、储氢、加氢、氢能综合利用企业集群,打造中国西部氢能高端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园,为成都产业发展打造了新增长“引擎”。

搭建平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出台多个政策支持高质量发展

除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成都还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而不断搭建完善的高质量创新平台。

据悉,今年,成都引进了106个顶尖科技创新团队,发布了3000多项电子信息、新材料等领域的科技成果。此外,作为“东数西算”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成渝国家枢纽节点,成都还积极布局前瞻新型基础设施,形成了“超算+智能+云计算+边缘计算”的一体化算力支撑体系。

天府实验室(吴怡霏 摄)

为了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飞跃,近两年,成都持续打造创新平台。天府四大实验室瞄准世界科技前沿,聚焦新质生产力领域的方方面面,目前已有近30项成果进入落地转化阶段。同时,成都今年加快构建支柱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梯度发展的产业格局,布局数字经济、绿色低碳等8个产业生态圈,围绕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平台等10个方面,进一步加快推进高质量建设重大创新平台,为新质生产力提供初始动能。

政策方面,今年1月初,《关于前瞻培育未来产业构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实施意见》《关于前瞻培育未来产业的政策措施》同步出台。成都将在前沿生物、先进能源、未来交通、数字智能、泛在网络、新型材料六大重点领域24条细分赛道,以五个方面共计14条政策措施,前瞻培育未来产业。

随后,《成都市进一步促进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成都市促进卫星互联网与卫星应用产业发展专项政策》印发,真金白银支持企业高质量发展,全方位孵化和助推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