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武汉加快建设特色产业园区有力支撑武汉之“重”
2024
06/28
10:47

未来科技城。

武汉产业园区组团在苏州签约多个项目。

汽车不夜城金港汽车产业园。

武汉中德国际产业园。

洪山经济开发区北港工业园内的“摩天工厂”。

一个星期前,武汉产业园区组团启程苏州,举办2024年武汉—苏州产业园区产业链对接交流会,交流学习园区建设经验,招引十余家企业机构签约武汉。“走出去”与“引进来”之间,武汉产业园区正加速转型升级,为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

产业园区是推进新型工业化,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早在60年前,武东、关山、葛店、白沙洲等13个工业园区的建设,为武汉市成为全国重要工业基地打下坚实基础,奠定“武汉之重”。

武汉高度重视工业经济发展,始终把园区建设摆在工业发展的突出位置。全市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提出,聚焦夯实工业底盘,狠抓企业梯度培育,加强产业链招商,深化“两个一百平方公里”工业园区建设,推进“工业上楼”,做强新型工业化主阵地、主力军。近年来,武汉以园区聚项目、以项目兴产业,积极推动产业园区集约集聚、智慧高效、绿色低碳发展,全面提升园区的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支撑新型工业化加快推进,助推武汉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高质量发展。

当前,武汉正加快打造特色标杆园区,已建成三大国家级开发区,实现光谷、车谷、星谷、网谷“四谷联动”,打造出五大国家级产业基地,集聚光电子信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北斗五大优势产业,构建起技术、金融、市场、人才、信息、经营管理等六大服务体系。

■ 1平方公里聚集200家企业

一批特色鲜明、产业聚集的园区加快建设

1个月前,武汉东软软件园在武汉经开区正式开园。仅仅18个月时间,14万平方米园区建成开园,跑出了武汉园区建设的“加速度”。

“武汉东软软件园将快速聚集生态科创企业,通过推动生态和业务互动,形成一个软件上下游产业链。”东软集团副总裁、东软集团(武汉)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陈谈到,6月底开始,东软1000多名员工将陆续搬进新建的大楼,而签约的上下游企业也将入驻软件园。

沿着南太子湖一路向南,以武汉东软软件园为核心,一栋栋写字楼一字排开,领军软件加速区、科创邻里生活区、车载芯片创新区、算力服务区,这里是武汉智能汽车软件园。

在这座“软件定义汽车”的产业园区,1平方公里内,200多家智能汽车领域企业落户,3万余名软件人才在此聚集。

近年来,武汉加快特色园区培育力度,引导园区找准并聚焦特定产业细分领域,鼓励各园区聚焦“专精特新”,通过打造大中小微企业分工协作的特色产业聚集园区,把园区发展成为专业化分工耦合的特色产业集群。

在武汉,一批特色鲜明、产业聚集的园区加快建设,培育起产业新质生产力:武汉软件新城重点打造互联网产业生态,聚集企业200余家,形成园区“数字经济+智慧健康+数字智造”的发展格局;光谷生物城拥有产值规模百亿元龙头企业3家、“四上”企业340余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00余家,综合竞争力稳居全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前五;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以火箭、卫星制造企业为引领,推动上下游链条加速聚集,构建起星、箭、云和航天材料齐聚的产业集群,实现“星箭一条街”……

目前,纳入武汉市园区发展计划的44家重点园区涵盖了10类产业,其中主导产业为光电子信息的重点园区有6家、生命健康6家、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4家、高端装备4家、智能制造3家;人工智能、食品加工、新材料、商业航天等产业园区星罗棋布,各有特色。

■ 打造三大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推动中小企业集群成长为特色园区

在未来科技城,华引芯(武汉)科技有限公司的展厅里,一块十几英寸的面板上,数千颗“小光珠”整齐列队,能根据显示效果需求排列组合,发出明晃晃的白光——这是企业自主研发的NCSP白光Mini-LED背光源,综合性能达到国际一线水平,目前已成功量产。

“自主研发的多个核心光器件系列产品,实现了高端半导体光源及芯片的自主化、国产化。” 华引芯创始人孙雷蒙说,企业创立6年,已上榜“中国潜在独角兽企业”,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自主研发的多个核心光器件系列产品成功实现国产替代。

如今,仅在武汉的光电子信息产业,一个个“小巨人”正在涌现:光迅科技在全球率先掌握了1.6T光模块的量产能力,企业的光器件市场占有率全球第四;驿路通是一家全球芯片集成科技的关键元件供应商,拥有授权专利100余项;普赛斯电子在光通信有源器件测试、中高端半导体测试应用领域填补国内空白,在国内率先打破测试装备领域被国外产品占领的局面……

近年来,武汉持续挖掘中小企业集群成长为特色园区的潜质,引导中小企业围绕主导产业深耕细作,加大创新平台建设力度,围绕产业创新链、供应链,导入新研发、新场景和新生态,推动有潜力的产业集聚区成长升级。

去年,武汉新获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3家,总数达到309家,位居全国城市第七、副省级城市第四。得益于“小巨人”的蓬勃生长,武汉已打造出三大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洪山区光通信设备及光电子器件制造产业集群、东西湖网络安全产业集群、江夏区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

与此同时,特色产业园区正成为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的重要载体和关键一环,通过平台搭建和政策扶持,为中小企业蝶变发展保驾护航。

今年4月,武汉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园区行”首场活动在岱家山科创城举办,武汉市首个由园区设立的数字化转型服务中心——江岸岱家山科创城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服务中心现场揭牌。“十三五”以来,该园区已累计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29家、规上企业20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家、武汉市科技小巨人企业75家。

■ 企业从上下游变成上下楼

加快“工业上楼”破解发展空间受限

在洪山经济开发区北港工业园,与武汉理工大学南湖校区一街之隔,一座24层高的“摩天工厂”格外醒目,与周围林立的写字楼并无二致。很难想象,企业的生产车间会隐身在高大气派的写字楼里,这是去年竣工的天辉医用生物材料产业园二期项目。

北港工业园于2000年开工建设,高校的落地为园区产业创新提供了新机遇,但受工业用地制约,产业发展空间日益紧缺,园区部分企业发展遇到瓶颈。几年前,洪山经济开发区在全市中心城区里率先启动“零土地”技术改造工程,将企业的原办公楼、厂房等“大平层”拆除进行改造升级。

在这座“摩天工厂”里,集中了企业的生产、研发、物流等各部门,彼此间的距离“一部电梯直达”。北港工业园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不同于传统模式下在单层工厂中进行生产,‘工业上楼’是在高层厂房中进行生产、办公、研发、设计的新型工业楼宇模式”。

如何解决中心城区正面临着工业发展空间受限、园区设施老旧等难题?“工业上楼”正是武汉的答案。

今年初,武汉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工业上楼”的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建成工业楼宇200万平方米以上,新贡献工业总产值200亿元以上,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0家以上。

“工业上楼”当然不是把传统的工厂立起来,也不是单纯地让产业登上高楼。武汉坚持“一楼一主导产业”,重点发展光电子信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零部件、高端医疗器械与生命健康等优势产业,以及人工智能、大数据、下一代网络、精准医疗等未来产业。

工业上了楼,企业从上下游变成上下楼,产业链距离由此拉近,带动着产业生态的转型升级。

在位于未来科技城的北斗大厦,楼层索引牌上标示的入驻企业顺序,恰好反映了北斗导航产业链的上下游延伸情况,上面是芯片研发企业,往下分别是北斗地基增强服务、应用解决方案服务等领域企业。

武汉导航院总经理秦镜说,北斗全产业链企业聚集在一栋大楼内的情况十分罕见,极大提高了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效率,缩短了技术更新迭代的时间周期,推动了武汉北斗技术的发展。“上下游企业在一个楼,大家在一个食堂吃饭中就把工作给谈好了。”

■ 走出去把朋友请回来

产业园区成为对外招商交流主力军

一周前的苏州之行,令武汉产业园区协会会长黄黎收获颇多。为什么去苏州?她的答案是:“向苏州学习,加强产业园区间的协作交流,形成资源与产业协同发展。”

来到苏州,武汉产业园区的代表走进产业园区的一线,大家看到,在苏州维力医疗科创园的展厅里,一家企业打造一个产业园,一个产业园聚集产业链上下游;在苏州工业园区人工智能园区,企业的快速成长,九识智能成立3年已成为“潜在独角兽企业”,不久前完成了由美团领投的近1亿美元A轮融资。

“招引来龙头企业,就能带动一条产业链。”“园区成立管家团队,一站式服务吸引了企业入驻。”“创新是企业和园区发展的关键。”“资本赋能在企业成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参观,武汉产业园区代表心得颇多。

“走出去”解放思想,更要“引进来”激活产业。在2024年武汉—苏州产业园区产业链对接交流会上,10余家企业及机构签约武汉,50余家苏州园区及企业的代表现场交流,纷纷表达出落地武汉的合作意向。

武汉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样的活动已举办了多次,武汉正依托产业园区的资源富集优势,积极开展产业园区的对外招商交流。

近两年来,在上海,武汉园区代表走进盛大天地科创产业园、原能细胞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国际医学园区;在深圳,举办“工业上楼”专场,走访丰隆深港科技园、京东智谷和松湖智谷;在广州,多家当地产业园区登台推介。每一次,都有10个左右来汉发展的优质产业项目与武汉相关产业园区现场签约,数十家当地企业与产业园区形成来汉投资意向。

武汉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说,今年内还将继续“走出去”,计划再举办1场产业园区产业链对接交流会。同时,将依托前期活动中对接的产业资源,邀请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等地产业园区和企业的代表共聚武汉,“把‘走出去’交到的朋友‘请回家’看一看,进一步深化各地与武汉的产业间、企业间协同合作,在产业链、供应链等方面开展有效的供需对接”。

撰文:李昕宇 统筹:武经宣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