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抱团”延链补链强链—海港区加快打造先进制造业百亿级产业集群近日,在位于海港区北部产业新城的金昱光伏智能装备制造中心,工人们正在调试即将出厂的太阳能层压机。金昱光伏智能装备制造中心占地107亩,总投资5亿元,年产层压机设备800台。
公司生产的节能、高效、智能型全自动层压机提高了太阳能电池组件的产能和良品率,降低了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促进我市光伏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打造百亿级以上光伏产业集群,是海港区加快推进先进制造业集群式发展的一环。
博冠太阳能光伏全自动智能装备项目现场。 通讯员 刘若雨 摄2023年以来,海港区坚持把先进制造业作为强区之基,锚定打造新型铝材及汽车零部件、粮油食品加工、玻璃制造、光伏等6个先进制造业百亿级产业集群目标,延链、补链、强链,全力以赴抓投资上项目促发展,叫响做实先进制造业强区。2023年,海港区工业投资增速同比增长241.7%。■产业聚集扩总量日前,在益海嘉里(秦皇岛)粮油食品综合加工园区项目建设现场,钢结构厂房正在有序搭建。
该综合加工园区一期包括投资5.13亿元的营养结构脂生产加工项目、投资18亿元的饲料用浓缩蛋白和米糠生产加工项目、投资2.91亿元年产18.2万吨的发酵豆粕项目。立足区域优势,海港区以益海嘉里发酵豆粕项目、中储粮集团秦皇岛直属库有限公司海港粮食储备基地项目为核心,打造临港粮油食品深加工产业园,引导相关产业向产业园集聚,引进一批粮油机械、冷链物流、生鲜冷藏(配送)等补链企业(项目),推动全区粮油食品产业集群化发展,打造北方最大的粮油食品产业集群。
近年来,海港区大力实施“工业振兴海港”行动计划,推进产业链上下游、产供销、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积极推进主导产业聚链成群,建立区域特色产业集群“领跑者”企业培育库,设立3000万元产业集群建设奖补资金。目前,新型铝材及汽车零部件加工、玻璃精深加工、粮油食品加工、光伏产业已初具集群规模,形成奥科宁克、中信渤铝、耀华玻璃、博硕光电、金海粮油等龙头企业带动,84家规上工业企业协同协作的产业集群。
■科技支撑提质量今年初,“北京研发·海港转化”成果签约活动举行。海港区政府、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与秦皇岛亚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分别签订合作协议,三方将围绕低碳新材料科技创新,在项目共建、人才培养和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实质性合作,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抓创新发展,强竞争能力。近年来,海港区把突出高端化作为提升竞争力的关键,坚持科教兴区、人才强区、创新驱动发展一体推进,大力开展“科技赋能提升年”活动,持续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计划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计划,全面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水平。2023年,海港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完成11.4亿元,同比增长34.13%;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2.2亿元,同比增长170.5%。
招引高端人才,海港区每年列支人才强区专项经费1500万元。开展企业数字化水平评测,促成京津冀“5G+”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协同创新示范基地项目落地开工。同时,以海泰光伏为代表的5个节能环保和新能源产业项目成功签约,协议总投资30.9亿元。“为让优质企业梯次孵化,海港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瞄准现代高端智能制造产业培育方向,建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据库。
”海港区发展和改革局局长刘晓波介绍,2023年以来,海港区新认定专精特新企业16家,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5家,规上工业企业数量居全市第一。■精准服务增活力世纪港湾商圈是我市地标性商业中心之一,周边入驻非公企业、国内外知名品牌企业480余家,从业人员近万人,平均日客流量5万人次。
“围绕商圈企业用工需求,我们举办了‘职面未来’大型招聘活动,通过‘线上直播+现场招聘’形式,架起企业和求职者之间沟通的桥梁,417位求职者与商圈60家企业达成合作意向。”海港区就业服务局局长、世纪港湾商圈党委委员杨波说。为提升企业获得感和幸福感,海港区通过全面推广“找问题找差距 提标准提质量”工作方法,打造优良营商环境。2023年12月25日,区政务服务大厅新址启用,473项政务服务项目全面进驻,实现“只进一扇门,能办所有事”。海港区组织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等群团组织组建活力赋能团,积极协调行政审批、市场监管、人社等行业主管部门建立营商顾问团,邀请律师、注册会计师、税务师等专业人才组建“三师”助企服务团,以组团服务模式,为商圈企业提供党务、政务、商务“三务合一”定制化服务。聚焦全要素保障和精准化服务,海港区树立“企业需要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的服务理念,提供精准化服务,相继在支持企业集群式发展、鼓励企业做大做强等方面出台系列扶持措施,推动企业创新升级,鼓励企业升规纳统。
同时,不断降低企业税费、融资、物流等成本。截至2023年底,海港区有经营主体13.9万户,占全市总量的40.9%。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海港区不仅完成省市下达的99项改革任务,还争取省级试点8个,自谋改革试点1个。
企业开办、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工作居全市第一、全省领先。博冠科技等6个重点项目实现从“项目等地”向“地等项目”转变,美城节能项目从签约开始,3个月内完成主体结构建设,1年建成投产,跑出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和助企发展加速度。记者:陈引玉通讯员:陈雪编辑:杨宏璐责编:刘福庆监审:王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