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新疆新闻3月7日电(田玉 郭子毅)今年以来,哈密市紧扣自治区党委赋予哈密“一标杆两典范”的定位要求,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宝贵机遇,立足资源优势、能源成本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型发展,持续加大新材料产业发展力度,向新而生、向新而行,新技术、新产品脱颖而出,竞争新优势日益凸显,新材料产业逐步向集群化,规模化发展,逐步建成全疆重要的新材料产业集群。
进入3月,在新疆湘晟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公司自主创新研发生产的20.56吨大型海绵钛钛坨陆续出炉。新出炉的20吨大炉型海绵钛实现规模化生产,标志着我国海绵钛加工技术达到了世界水平,比同行业节能10%~20%,还能够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实现绿色生产。
为了加快新疆钛产业集群化发展,公司承担了自治区科技厅部署实施的3个重点研发项目,涉及钛合金材料、钛资源提取等,总经费近6000万元,有效支撑服务了特色产业创新发展。研发大炉型海绵钛生产工艺,成为公司研发团队攻克的第一个难题,经过10年的发展,公司具备了生产16吨海绵钛的技术,开始摸索。虽然只有4吨的差距,但生产过程中的工艺数据可谓千差万别,工艺方案中海绵钛钛坨的结构、反应器尺寸、加料方式和加料速度等技术参数要求精准再精准。经过90多天的技术攻关,肖自江和同事们从海量的数据中找出最优匹配方案,并改进工艺的过程控制,终于让成品钛坨下线。
从今年2月起,公司陆续接到了来自陕西、深圳等地的订单。为了促进钛产业高质量发展,哈密市在政策环境、平台建设、人才支撑、科技创新等方面给予了企业大力支持。由新疆湘晟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投资98亿元建设,年产3万吨钛及钛合金项目,从2023年6月开工建设以来,各项基础设施稳步推进,项目建设中采用了目前国际国内最先进的工艺和装备,重点开发高端装备制造、节能减排、新能源等新兴产业领域钛材应用市场,今年又创新研制出20吨海绵钛钛坨。目前,公司获得国家级专利20多项,已经掌握了世界主流的镁热法制钛工艺,拥有“钛矿-高钛渣-四氯化钛-海绵钛-高端钛合金材料-钛复合材料”全产业链,并配套氯碱生产,实现了海绵钛生产的产量规模化、设备大型化、产品质量高纯化、生产控制自动化。
今年起,哈密市立足资源优势、能源成本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积极推动钛产业发展与绿电消纳相融合,对标国际国内一流,加快钛产业发展,先后为公司批复了66万风电、40万光电建设项目,在降低企业生产成本的同时,也提高了整个行业绿色发展水平。看好国家钛产业的发展,公司加快了钛产业下游产业链产品开发力度。
在哈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南部循环经济产业园,由华电哈密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年产20000 立方米SCR 脱硝催化剂再生及资源化利用线,依托国际领先的浙江大学SCR 脱硝催化剂再生工艺技术,项目总建筑面积为17358.40平方米,占地60亩,专业从事脱硝催化剂再生及资源化利用业务。经过一年的建设,正在进行各类证件,所有系统设备基本安装完毕,已完成设备调试并具备投料投产条件。
公司立足新疆,服务于西北区域,是一家集SCR脱硝催化剂研发、制造、检测、销售、再生、资源化利用及相关技术服务完整产业链的高新技术企业,可以为各企业提供脱硝催化剂再生、废弃催化剂处理、催化剂性能检测及脱硝技术的咨询服务工作,有效缓解废弃SCR 脱硝催化剂对环境带来的压力,促进煤电、钢铁、水泥、冶金、石化等产业绿色健康发展。
由于项目国家鼓励类行业,项目通过对废旧脱硝催化剂进行再生和无害化处理,既保护了土地和环境资源,又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再利用,有利于哈密市及周边地区废旧脱硝催化剂的及时有效处置,避免危险废物违规处置及长距离运输带来的环境污染风险,同时可以助力当地经济发展,解决当地部分就业。
“十四五”期间,哈密市围绕打造三百亿级新材料产业基地,做强做精钛基产业集群,加快发展绿色硅基产业集群,培育壮大镁基产业集群,力争到2025年,达到50万吨钛精矿、5万吨钛材生产规模;到2030年,达到100万吨钛精矿、5万吨钛材及钛合金、10万吨钛白粉生产规模;建成10万吨原镁生产规模,实现产值22亿元,到2030年,建成20万吨原镁、2万吨合成型材、铸件、储氢材料、电池结构件的生产规模。硅基产业累计投资超过340亿元,年产值超过400亿元。到2030年,硅基产业累计投资超过800亿元,年产值超过1000亿元。
哈密市委副书记、市长吾拉木江·热依木表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过去一年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实现了特色优势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突出创新引领,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对于风光资源富集的新疆来说,更需要加强风电光伏前沿性,颠覆性的技术攻关,来创造未来新能源技术发展的制高点,加速构建新型能源体系,依靠新质生产力,不断培育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