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来到2024年,苏州工业园区迎来了30周年。
一纸协定、一份蓝图,30年前,苏州工业园区成为了中新两国政府合作的旗舰项目。超越定义、不止园区,30年来,SIP有了创新(innovation)、国际化(international)等诸多解读。扩大开放合作的“排头兵”里是尖兵;深化改革创新的“探路者”中当领跑。园区连续八年摘得国家级经开区综合考评桂冠、累计吸引外资项目5000余个、实际利用外资超400亿美元、被认定为江苏省首个且唯一“外资总部经济集聚区”——这是园区的“实力标签”。
多年来,园区自主地、有选择地借鉴新加坡成功经验。24次中新联合协调理事会,130多项先行先试的政策,构建起了“精简、统一、高效”的服务型政府机构——这是园区的“发展底盘”。
当时间篇章即将掀开又一个30年,园区当如何?
园区西面,矗立着一座有2500多年历史的古城。建城规矩早已名垂青史。六城门之内的方圆,留下诸多的世界遗产。园区,没有城墙——或许恰恰就是其发展历程中最重要的历史经验。过去是,未来还是。
以“全方位”起跳,处处有合作处处见创新
湖西,园区蓝图绘制的起笔。
在这里,中新合作的影子具象成一棵棵棕榈树。而在一湖之隔的湖东,却不见棕榈树的身影。园区市政部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因苏州本地气候与植物特性,棕榈树并不适合广泛种植,所以在后续的绿化设计上,选择了更适宜本地气候环境的绿植。
窥一斑而知全豹,中新合作也是如此。
中衡设计集团(前身是“苏州工业园区设计研究院”)董事长、首席总建筑师冯正功参与了园区的开发建设。在他看来,园区是把当时先进的国际规划建设理念和中国国情结合得最好的一次实践。从规划建设到产城融合、社会治理……中新合作在园区,涌动着全方位合作的汹涌血液。邻里中心模式就是一项代表。冯正功说,园区的邻里中心模式在新加坡的基础上向前了一步,“把邻里中心和邻里公园、学校、图书馆等结合在一起,破局人流量少的同时,赋予了它更多功能。”二十多年的时间,足够它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的新城邻里中心融合了特色场景、时尚消费和数字科学,以“数实融合”打造全场景综合类消费商业体,为周边居民提供全时全域服务,更好满足居民消费升级需求。
园区的服务,不设围墙。如今,中新双方这份弥足珍贵的友情愈加深厚。带着友好合作的基因、开放创新的血液、圆融共赢的骨肉,双方正朝着全领域、全方位、全市域合作阔步前进——
2022年,第五届中新服贸论坛正式升级为第五届虹桥国际论坛的分论坛,园区成为首个在上海以外地区举办分论坛活动之地;
2023年2月,由园区、太仓市、昆山市、吴中区、相城区、苏州高新区组成的苏州代表团赴新,成功签订40个合作项目,其中园区就有30个项目;
2023年10月,市委副书记、市长吴庆文再度带队访新,开展经贸投资促进与合作交流对接;
不久前,中新苏州工业园区联合协调理事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召开,园区与新加坡裕廊集团签署关于深化数字绿色领域合作的谅解备忘录……
从“一枝独秀”扩展到“满园春色”,苏州正以全市之力,实现与新加坡的互相成就。
以“前瞻性”超车,强强联合比翼齐飞
全方位的合作延伸了中新协同发展的触角;前瞻性的联合则丰满了中新互助共赢的羽翼。
在一场横跨中新两国的医疗器械专场路演上。屏幕那头,是优质的新加坡创新创业项目;屏幕这头,投资机构、服务部门、金融机构聚精会神,期待新的“未来之星”从这里诞生。
看似简单的路演,潜力无限。
背后的主办方新科研企业合作中心,是新加坡科技研究局的首个海外分支机构,也是新加坡在中国唯一由官方运营的科创平台。
新科研企业合作中心主任陈泉成表示:“我们选择在这里成立新科研的首个海外分支机构,可以通过苏州辐射整个长三角。对于新加坡企业而言,中国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新加坡科技企业擅于以产业链细分领域为抓手提供‘链上服务’,与处于转型周期中的中国企业可以相互补足产业链短板,实现强链补链。”
如何催生更多具有前瞻性的化学反应,新科研企业合作中心就是一个落脚点。
自2020年启动运营至今,中心已协助5轮评估,助力30余家新加坡科技企业进入中国市场。
“对新加坡科创企业来说,通过新科研企业合作中心可以了解中国巨大的消费和资本市场,并借助其在长三角地区多维度的商业合作伙伴,实现企业的业务发展目标。”陈泉成介绍,同时,新科研企业合作中心也能帮助中国企业对接新加坡创新生态圈,利用新加坡企业的技术优势实现协同发展,让创新成为共同发展的催化剂,为全球创新社群注入动力。
借着新加坡优势产业的东风,园区提前布局,积极学习新加坡在新型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推动产业升级方面的丰富经验,巩固提升园区两大支柱产业、加速壮大三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
目前,园区积极探索打造中新绿色低碳合作示范项目,新建元集团与新加坡吉宝集团、盛裕集团合作开发首个标杆性绿色低碳产业园;绿色领域商业合作蓬勃展开,中方财团、中新绿发与新加坡胜科集团、益阁集团开展新能源、新环保领域合作,两地企业机构开展广泛资源对接,碳平台等领域合作加快推进……
数字经济方面,园区探索加快跨境数据流动、贸易便利化、数字身份认证等方面合作,携手新加坡裕廊集团开展智慧园区开发运营合作,探索绿色化数字化互学互鉴、互联互通;对标新加坡SIRI指数体系,助力亿滋食品(苏州)有限公司获评全球“灯塔工厂”……
园区的合作,没有边界。
以“高质量”腾飞,走出示范性国际化合作之路
如今,“高质量”正成为中新合作的关键词。
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办公室主任周育才表示,深化双向投资合作,需要政府主导和企业主体共同推进,让合作领域不断拓宽、层次不断深化、质效不断提升。
而这离不开扎根中新双边的两个“桥头堡”——苏州工业园区新加坡国际商务合作中心和新加坡苏州商务中心。两个双向互设的商务中心共同架起了中新两国“国际化走廊”。
一方面,苏州工业园区新加坡国际商务合作中心为出海到新加坡的优质中资企业提供全面服务,目前已累计签约入驻项目超百个;另一方面,新加坡苏州商务中心遥相呼应,全力支持企业稳健实施“走出去”跨国经营,服务新加坡创新创业及高端服务业项目落户园区。截至目前,新加坡苏州商务中心已累计签约新加坡福智霖、鸿信、康桥等30个项目入驻。
福智霖从有意向落户园区到正式开业,只用了五个月的时间。
依托园区与长三角境外投资促进中心高效、专业的服务,2023年7月,福智霖苏州公司正式入驻中新大厦。福智霖苏州公司负责人高玉华表示,园区政策务实透明,服务有速度也很有温度,“外资引进来只是起点,园区还注重在后续服务上下功夫,主动宣讲政策,帮助外企整合市场资源、融入本地产业链与外企建立起多层次、无障碍的沟通机制,帮助外资企业行稳致远。”
长三角境外投资促进中心自成立以来,积极助力企业国际化发展,致力于吸引全球渠道网络资源,建立相关合作机制,拓展延伸共享维护跨境投资渠道网络,立足长三角,为企业在海内外的多元化投资发展提供服务。目前已协助企业完成“走出去”项目350余个,分布在全球近60个国家和地区。
中新集团中新商务处长蔡德文告诉记者,园区在新加坡设立商务中心,对于企业出海来说,是一个很好的落脚点,“不至于让刚到新加坡开拓市场的企业‘举目无亲’。通过长三角境外投资促进中心办理手续,可以便捷、快速地开展国际业务。随着中新互免时间延长到了30天,双方商务人员的来往将会更加便捷,将促成两国企业有更多时间接触和沟通、更多的投资机会。”
毫无疑问,实现高水平“走出去”和“引进来”并举,中新合作的模式就是“优等生”,园区已经走出了一条具有示范性的国际化合作之路。
从探路到领跑,未来中新合作的跨越发展始终离不开全方位、前瞻性、高质量的姿态,既是挑战,更是远见。
如今,园区肩负着建设世界一流好科技园区的使命,将进一步发挥国家级经开区、高新区、自贸区等开放平台叠加优势,坚持开展先行先试,探索更高水平开放、更高质量发展,全面激发开放活力,建设创新集群引领、先进产业汇聚、开放活力充沛、辐射作用显著、顶尖人才荟萃、城市品质卓越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
三十而立,三十而已。无“墙”有“强”的园区,未来想象力无限。
(苏报驻园区记者 肖瑶)
责任编辑:刘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