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新型工业化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出重要论述,极大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对工业化的规律性认识,为我们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就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制造强省作出明确部署。市委五届五次全会提出要加快建设智能绿色的制造强市。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以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主攻方向,以工业强市“6543”计划为主要抓手,加快构建“2+3+4”现代化产业体系。截至目前,全市新签约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协议投资同比增长51.5%,新开工、新投产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总投资额同比分别增长58.2%、33.6%。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两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增长25.1%,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8.3个百分点。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16户,居全省第3位;总数2224户,居全省第4位。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户,居全省第3位;总数33户,居全省第6位。新增国家级绿色工厂6户,居全省第2位;总数22户,居全省第4位。
推进新型工业化,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前景广阔、任务艰巨。宣城地处长三角地理中心,是安徽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桥头堡。与沪苏浙发达地区相比,我市工业经济仍存在总量不大、结构不优等“短板弱项”。市委书记李中多次强调,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新型工业化作为转型发展重中之重,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准确把握制造强市新部署,紧盯实体做实功。牢牢把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大国家战略,主动靠上去、精准接上去、全力融进去,加快建设长三角(宣城)产业合作区,打造“一地六县”发展新高地,不断提升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能力。坚持“双招双引”和“培大育强”双轮驱动,持续实施工业强市“6543”计划,全力抓好制造业项目签约、开工、投产、入规和“全周期”“保姆式”服务,强力推进华晟、中鼎亚德林、仕净、吉利、宏润、寻钠等重大项目建设,力争“十四五”期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左右,年均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0户以上。到“十四五”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突破2800户,进入全省前三;百亿级企业5户以上;主要工业经济指标增速保持全省第一方阵。
准确把握数字赋能新定位,紧盯企业抓数转。加快5G和宽带光网建设,不断提升网络支撑能力,创成国家“千兆城市”。以争创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为动力,加快工业企业智改数转步伐。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实施全要素、全流程、全生态数字化改造,强化省级数字化转型示范园区和典型项目培育。组织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开展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评估,力争“十四五”期间年均新增省级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15个以上,年均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500台以上。依托宣城“工业大脑”,优化宣城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功能模块,拓展企业发展新空间。推动宣城“工业大脑”创成国家特色型工业互联网平台,支持中鼎、捷配等省级行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带动区域内、行业内中小企业规模化转型。全面开展工业企业数字化免费诊断和软件包推广应用工作,2024年底基本实现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
准确把握集聚发展新趋势,紧盯链条强产业。围绕省十大新兴产业和市“2+3+4”产业等重点领域,系统推进“企业-产业-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生态”建设,着力打造长三角产业转移和新兴产业聚集地。积极参与创建新能源汽车、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紧盯新能源汽车、先进光伏、动力电池等“新三样”拼抢新赛道,推动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力争到“十四五”末,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实现“千亿产业”目标。围绕华晟、宏润、仕净等重点企业和项目,构建光伏全产业链关键链条,提升新能源产业“首位度”;以中鼎、保隆、立讯精密、永茂泰、上汽通用(广德)试车场等为依托,打造“三基地一中心”,推动更多汽车零部件优质企业进入省内外主机厂一级供应商范围,建设长三角汽车零部件智能制造基地。以宁国高性能密封件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为标杆,推动广德印制电路板(PCB)、泾县电机泵阀创成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准确把握转型升级新攻势,紧盯质效优结构。聚焦产业优化提升,促进质量变革、动力变革、效率变革。推动钢铁、水泥等传统行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推广应用富凯特材转型示范经验,引导钢铁企业高端化发展;支持海螺水泥、南方水泥实施综合能效改造,降低企业单位能耗与成本。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认定,持续推动全市亿元以上规上工业企业无研发活动、无研发机构、无创新成果“三个清零”。研究制定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首批次新材料和首版次软件政策引导和示范应用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推进以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绿色工业园区为主的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确保绿色制造项目数量位列全省第一方阵。按期完成省定“十四五”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目标。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力争连续5年获省政府督查激励。盘活利用工业低效用地,到“十四五”末处置工业企业低效土地1.5万亩以上。
准确把握专精特新新路径,紧盯倍增抓引育。坚持抓大、引优、培强、扶小、育新相结合,实施专精特新倍增行动,做实做强做优专精特新企业群体。落实省级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政策,用好市级专精特新奖补资金和研发专项。打造以规上工业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为基础,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及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为支撑,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为引领的优质企业梯队。创新开展多层次资本市场资源普查,壮大上市企业培育库。支持华晟、皖南电机、申兰华色材等创成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立讯精密、拓扑思、亚新科等创成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到“十四五”末,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突破60户,省级专精特新企业突破600户,专精特新企业数量稳居全省第一方阵并位次前移。
准确把握为企服务新要求,紧盯作风优环境。聚焦“六破六立”,落实“五大”要求,深化作风效能建设,大力落实民营经济“十八条”等政策,坚持月度政商恳谈会和企业诉求专线电话等制度,优化市领导联系龙头企业、优质企业和重点工业项目机制,探索民营企业“挂号问诊”路径。深化为企服务专项行动,定期开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管理咨询与诊断活动,及时梳理影响项目建设卡点、企业要素保障难点、产业链供应链畅通堵点,打通惠企政策落地的“最后一米”,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和项目实行“免申即享”“即申即享”,确保项目资金等第一时间直达企业,提振市场主体发展信心。
(作者单位:宣城市经济和信息化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