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1月16日消息(记者 王进文)11月16日,记者从“北京市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北京经开区“一揽子”政策促发展专场上了解到,北京亦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先后出台30余项普惠性政策,年均投入资金规模超50亿元,促进高精尖产业高质量发展,组合效应凸显,预计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占全市比重将超25%。
新闻发布会现场(央广网记者 王进文 摄)
30余项普惠性政策 打造全生命周期助企服务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沈永刚介绍,北京亦庄按照“产业分块、企业分层、聚焦创新、要素支撑”的原则,围绕“共性要素+产业专项”的思路,在金融支持、土地空间保障、服务企业、先行先试、政策兑现等方面先后出台《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关于进一步促进专精特新、国高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等30余项普惠性政策,年均投入资金规模超50亿元,支持企业创新发展。
围绕金融支持,北京亦庄出台设立100亿元政府投资引导基金,同时设立科技创新专项资金,每年安排4亿元科技创新专项资金,聚焦“投早、投小、投科技”,以股权投资方式支持初创期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出台以专精特新、高新技术企业等创新型企业为支持对象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对创新型企业的服务和支持力度;出台支持企业上市发展专项政策,对成功上市的企业给予最高1200万元的专项奖励。
为加大土地空间保障,北京亦庄今年9月出台《亦庄新城城市更新实施办法》,进一步推广“50年国家战略项目+20年弹性出让+先租后让+代建标准厂房+城市更新”的五级供地模式,每年推进不少于100公顷土地开展城市更新。此外,创新高端产业供地模式,先后出台《社会投资工业类项目“拿地即可开工”审批服务指引(试行)》,各审批部门通过靠前服务和业务协同,加快产业项目落地。
“下一步,将不断探索产业用地的精细化管理方式,开展工业用地‘弹性增容’试点、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分层供应等土地管理模式创新,在盘活存量土地的同时,加快超260公顷土地的一级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为企业提供‘拎包入住’式的服务,更好满足产业项目落地需求。”沈永刚透露。
在服务企业方面,全国首创“亦企服务港”模式。4年来,亦企服务港累计走访企业5万余家次,解决企业诉求近6000件,让企业“小事不出厂、大事不出港”;围绕主导产业成立工作“专班”,为企业提供一对一的“一站式”“管家式”专业服务,实现政策链、资金链、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的有效组合。
不断探索制度创新和服务创新。2022年,“一业一证”“首席审批师”“施工许可告知承诺制”等12项改革举措在北京市推广。2023年,北京亦庄又率先探索工业用地使用权带设计方案供应、为重点项目提供“一企一册”规划手册,打出了“带方案入市”+“一企一册”+“责任规划师”+“首席审批师”的服务组合拳,打造极优服务,极简审批,探索形成了“1+4+N”的“定制化”服务模式。
此外,北京亦庄出台全国首创的《惠企政策全生命周期管理办法》,在全市率先打造政策兑现综合服务平台,成立专门统筹政策兑现的部门,实现惠企政策统一发布、集中兑现、精准推送、智能核验、免申即享。
产业创新科技创新双向赋能 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集群
聚焦国际前沿技术及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现96项关键技术突破,完成16项关键工艺研发,填补国内技术空白;发布全球首个开源开放的智能网联路侧操作系统智路OS、全球首个基于真实道路场景的时序车路协同数据集,形成车路云融合的智能网联汽车“中国方案”;集聚全国90%以上、近270家信息技术头部企业,推进20余个国家信创项目攻关,已形成专利千余个,转化产品千余款……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刘力介绍,经开区始终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科技创新引领和前沿产业布局,全力推进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支撑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
致力于国家战略的使命担当。在集成电路领域构建全国产业集群规模最大、制造能力最强、工艺平台最全、自主可控水平最高的集成电路产业生态。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搭建城市级创新场景应用,推动网联云控式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建设。目前,已部署22家测试车企739辆自动驾驶车辆,实现无人零售、无人配送等8大类应用场景,累计为大众提供常态化出行与生活服务超200万人次,示范区建设3.0阶段正在向全市范围有序推进。在信创产业领域,率先制定实施“信创十条”,高标准建设国家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基地(通明湖信创园),持续汇聚信创“四梁八柱”企业,建设适配中心、测试中心等公共基础平台。
致力于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以生物技术和大健康产业领域为例,北京亦庄先后出台“生物医药1+2”政策,明确创新药和医疗器械两个发展方向,鼓励企业开展早期研发、临床研究,单个企业年奖励额度提高到1亿元,并根据新药进入临床试验后的不同阶段,给予1000万到4000万元资金补贴,全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药智造”产业高地。围绕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技术研发、场景开放,北京亦庄采取奖补、搭建沟通平台、支持企业上市等方式,制定出台《关于促进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促进首台(套)产品示范应用实施方案》等政策举措,支持小米、金风等龙头企业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推进像京东方、恒瑞、海纳川等新项目落地建设,支持康乐卫士、星昊医药等企业北交所上市融资。抢抓未来产业发展契机,北京亦庄围绕人型机器人、商业火箭、人工智能、元宇宙等前沿领域,鼓励企业开展前瞻性基础研究,深化与国家试验室、高校院所协同创新,探索建立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经开区创新联合基金,发放算力券推动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落地。
致力于构建一流创新生态,北京亦庄细化创新型企业梯队支持政策,制定“专精特新、国高新十条”,围绕企业从注册落地到上市融资全生命周期发展需要,提供全方位政策支持,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综合支持额度最高可达500万元。强化创新服务能级,打通“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产业园”孵化链条,建设特色科技产业园区;搭建全市首创的“概念验证中心-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打样中心-中试基地”全链条创新服务体系。优化产业金融供给体系,通过设立政府投资引导基金,安排科技创新专项资金等举措解决企业发展后顾之忧,帮助企业创新成长。深化人才制度优势,北京亦庄迭代升级“人才十条”政策,每年拿出10亿元专项资金,支持高水平人才创新创业。平均每小时有4名人才落地经开区发展,汇聚来自78个国家和地区的超过40万名人才,累计认定“亦麒麟”人才约2600名,形成以“亦麒麟”人才为领衔、各行业技术技能人才为支撑的人才梯队。
刘力表示,下一步,北京亦庄将不断完善政策体系,聚焦科技成果转化、科技金融赋能、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推动产业创新和科技创新双向赋能。
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占全市比重将超过25%
在“一揽子”政策的支持下,北京亦庄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速。下一步,北京亦庄将继续抓好政策落实,进一步夯实实体经济压舱石地位,提升亦庄新城综合承载能力,加快高质量发展。
沈永刚介绍,“十四五”期间北京亦庄还将通过实施6大行动、22方面任务举措,进一步彰显国家战略任务支撑力、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效益、增强区域协同发展带动力,打造国际一流高端产业综合新城。
具体来说,实施产业能级提升行动。北京亦庄将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集成电路产业生态,高水平建设国家信创基地,完成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3.0阶段建设,启动4.0阶段向全市拓展,建成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等六大千亿元级产业集群。实施创新生态优化行动。强化与三大科学城国家实验室的合作,实现“三城”向经开区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超过500个;重点领域“一业一策”出台人才引进支持政策;不断加强与各交易所深度合作。
实施改革攻坚赋能行动。深化“三个一”改革,落地一批“一件事”集成服务场景,实现“一业一证”高频许可证全覆盖,在重点领域开展一体化综合监管,打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实施开放协同共赢行动。打造“两区”一站式服务平台,率先推出涉外“一件事”集成服务和涉外服务综合窗口,实现“两区”入库项目600个以上,加快亦庄综保区高质量建设。实施绿色低碳转型行动。继续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打造一批“零碳车间”“零碳工厂”;围绕智慧能源互联网、氢能、储能等重点领域开展技术研发攻关,实现关键技术突破和产业化示范应用;着力打造零碳新城,建设高颜值绿色城区。
实施品质新城创建行动。打造智慧城市样板,前瞻布局云、网、算力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时尚消费新高地;打造没有大城市病的宜业新城,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加快儿童医院落地,支持本市优质办学主体开展跨区域集团化办学。
根据规划,到2025年,北京亦庄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占北京市比重超过25%,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65万元/人左右,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300家,“专精特新”企业突破900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15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