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十四届五次全会明确了江阴奋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县域示范的主攻方向,为江阴决战三季度、决胜“全年红”指明了路径。百舸争流,奋楫者先。面向未来,临港开发区正围绕争先进位、争创“国开”的“双争”目标,全力拼经济、抓项目、攻科创、强特色,在全市发展大局中展现更大作为。
崭新的现代化车间、挥动臂膀的机械、忙碌的产线工人……走进弘元光能项目一期1号厂房,火热的生产氛围扑面而来。弘元光能(无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卜林告诉记者,在这座建设中的高效光伏组件制造基地,每条产线的工序有30余道,其中自动化覆盖率达94%,线体可以实现不同板型之间一键切换柔性功能,在保障产品质量高稳定性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产出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该组件产品最高输出功率可达585W,达到行业同类型组件领先水平,应用场景可覆盖大基地电站项目以及各类‘光伏+’场景,满足市场高效率、高功率的组件需求。项目达产后,我们还将通过规模效应、物流聚集和产业联动进一步形成产业链优势。”卜林说。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地区发展的重要支柱。近年来,依托深厚的制造业根基和大江、大港、大区、大学、大战略“五大优势”,临港开发区已集聚双良、远景等规上新能源企业26家,今年上半年已有24个相关重大项目开工建设,10个项目竣工投产。临港开发区机械装备产业园管委会副主任陆华静告诉记者:“我们将始终立足临港‘123’现代产业集群,狠抓新能源产业项目建设,重点紧盯总投资3亿元的振江新能源风力发电机核心零部件项目、总投资25亿元的双良新能源一期年产25GW大尺寸光伏单晶硅切片项目和氢能产业园一期102亩项目,筑牢项目‘压舱石’,夯实发展‘硬支撑’。”
在“双碳”战略大背景下,临港开发区抓住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过程中孕育的新机遇,不断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构建一批新的增长引擎。据统计,今年上半年,临港开发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23亿元、增长6.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4.3亿元、增长32.8%,规模工业增加值完成179.5亿元、增长9.6%,到位注册外资2.21亿美元。值得一提的是,其中26家规上新能源企业实现工业产值241亿元,同比增长23.9%;风电、光伏和氢能产业产值同比增长均超两位数,分别为23.9%、14.4%和62.9%;储能产业营收同比增长107.6%。制胜新赛道,科创为先锋。临港开发区还以南理工江阴校区为创新先手棋和策源地,扎实推进“科创临港”建设。截至目前,已建成创新港一期、科创园一期等各类科创载体近30万平方米,北京、上海、深圳等创新中心相继投用,边缘计算发展高峰论坛暨第二届边缘计算开发者大赛和“科创临港”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成功举办,持续为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风帆正劲,乘势起航。围绕进一步贯彻落实市委全会精神,市委常委、临港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张韶峰表示,临港开发区将深入践行“四敢”要求、全面扛起使命担当。一是全力拼经济,深入企业纾困解难,确保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二是全力抓项目,紧盯超10亿元重大项目、“专精特新”科技型项目、外资项目和人才“双创”项目,专班化、“两表制”推动尽快形成更多投资量、实物量。三是全力攻科创,加快推进数字创新港、科创园二期、临港科技工业园等40万平方米载体建设,力争全年获批高企60家,确保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460家,新引进科技型企业375家。四是全力强特色,推动江阴综保区提档升位、江阴港提质增效、化工园区提标创优,为江阴奋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县域示范书写好临港答卷。(赵慧敏 朱彰 陈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