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旺达 贝特瑞/供图
证券时报记者 安宇飞
曾经,全球每4部手机就有1部产自深圳。如今,全球每6辆新能源车就有1辆来自深圳企业。无论是手机还是新能源汽车,都离不开共同的能量来源——锂电池。小小的锂电池,庞大的电池材料产业链,成为了串联起深圳在不同时代产业腾飞的重要“脉络”。
作为全国重要的“电池之都”,深圳已经完成了从消费类电池产业到动力电池产业的跨越式转型,实现了从电池上游材料到产业链下游应用的全方位覆盖。在工信部公布的“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中,深圳市先进电池材料产业集群也入选“国家队”,成为深圳四个进入“国家队”的集群之一。
为何深圳电池产业能常葆活力、保持先进性,背后都有哪些独特的“深圳答案”?
聚齐“血脉”和“骨骼”
共造6000亿规模庞大产业
走进欣旺达石岩社区新能源产业园,会发现里面展示着各种各样的电池。这些是欣旺达的累累战果,从十几年前不及一张名片大小的手机电池,到长度超过1米、结构复杂精密的动力电池,它们都见证了欣旺达从消费电池到动力电池的转型升级。
“欣旺达于2011年在深圳的创业板上市,当时也是第一家以锂离子电池模组为主营业务的上市公司,刚上市的时候我们的营收才10亿元,去年我们是超过521亿元,相当于在11年时间里,我们的营收翻了50倍。”欣旺达政府事务部负责人白雪峰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
在这“11年50倍”的增长历程中,深圳电池材料企业为欣旺达的发展送上了重要助力。如果把电池进行“解剖”,会发现它有正、负极材料作为“肌肉”,有电解液作为“血液”,有隔膜作为“血管”。而在深圳这片土地上,欣旺达可以轻易找到自己生产锂电池所需要的“肌肉”和“血液”,其重要的负极材料供应商贝特瑞就是一家土生土长的深圳企业。
据介绍,目前贝特瑞已成为全球负极行业出货量最大、产品种类丰富的锂电正负极龙头企业之一,2022年公司实现营收256.79亿元,同比增长144.76%,实现净利润23.09亿元,同比增长6成以上。据鑫椤资讯数据,2022年贝特瑞负极材料市场份额达26%,同比提升5个百分点,继续保持全球第一。
这种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强强联手”,既是欣旺达的发展之路,也是深圳电池产业永葆活力的“密码”。在手机等消费电子产业蓬勃发展的年代,深圳坐拥“中华酷联”里的中兴、华为、酷派三家企业,催生了欣旺达、比亚迪、比克电池等重要消费电池供应商。而在新能源汽车飞速发展的年代,深圳又孵化了比亚迪这样的龙头车企和欣旺达这样的电池企业,贝特瑞、新宙邦、德方纳米等重要电池材料企业也在此汇聚。
深圳市电池行业协会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深圳锂电池产业链具有“长、全、强”三大特点,已经基本实现自主可控。
“作为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源地、中国锂电池产业之都的深圳,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其锂电池产业已经形成从关键材料生产、电池装备开发、锂电产品制造到电池回收再利用的完整产业链闭环。现有(锂电池产业链)企业超4000家,占全省4成以上。”深圳市电池行业协会相关负责人称。
数据显示,2022年深圳市锂电池产业总产值约6070.53亿元,同比增长26.61%。而在“十三五”期间,锂电池产业占到了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的10.7%,提升了4.5个百分点,已经成为系统重要性工业门类。
细分来看,锂电池有“四大关键原材料”,分别是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和电解液。而深圳市对这四大原材料已经实现了全方位覆盖:正极材料方面,德方纳米是全国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龙头,格林美是三元前驱体材料的头部企业,贝特瑞、比亚迪等也纷纷布局;负极材料方面,深圳有贝特瑞和翔丰华这样的行业龙头;隔膜领域,星源材质和中兴新材都是干法隔膜龙头,同时星源材质也成为了湿法隔膜的第一梯队企业;电解液领域,新宙邦是行业“双龙头”之一。
而在更下游的电池制造领域,深圳有大族激光、赢合科技、海目星等设备制造商,有比亚迪、欣旺达、比克电池、雄韬股份等电池制造商,还有格林美等电池回收企业。
据深圳市电池行业协会统计,2022年深圳锂电行业43家上市公司(锂电营收占比超30%)营业总收入达7480.79亿元,创下历史新高。
占领手机、电车消费高地
形成“巨人”脚下的市场土壤
如果把深圳市先进电池材料产业集群比作一个“巨人”,那么这个“巨人”之所以能够站住脚,也离不开深圳的市场土壤。
“深圳是国内锂电池产业的核心引擎,前期深圳市在消费类电池方面积累了雄厚的产业创新,为后期电化学储能产业、动力电池产业的跨越式领先发展奠定了基础。”深圳市电池行业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深圳的电池材料产业从消费类电池起步,一开始主要受市场需求驱动,其蓬勃发展主要得益于深圳市21世纪以来在手机等消费电子产品领域的爆发式增长。
早在十几年前,深圳就占据了全球手机行业的“高地”。据深圳市移动通信联合会统计,2010年全球手机出货总量为14.3亿台,其中出自深圳的手机已经占到全球的四分之一。也就是说,当时全球每4台手机就有1台产自深圳。
2011年,消费电池龙头企业欣旺达叩开资本市场大门。在招股说明书中,欣旺达表示:“公司地处广东锂离子电池产业集中带以及华南电子产品制造带的核心城市深圳,具有贴近市场的优势,能及时完成交货,并提供良好的售后服务,确保了优质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可以看到,深圳消费电子产品的迅速发展为电池类企业在深圳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而电池企业的发展,又为产业链上游电池材料企业带来了市场需求,带动了相关企业在深圳的集聚。以当时的欣旺达为例,其原材料包括锂离子电芯、PCB板、IC、塑料原胶、油漆、弹片、电子元器件等等,2010年其原材料采购金额达5.12亿元,占到了生产成本总比重的82.42%。而深圳企业频繁出现在欣旺达的主要供应商名单中。
到了新能源时代,以深圳企业比亚迪为代表的龙头车企迅速崛起,让深圳在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中的地位日益增强。据TrendForce数据,全球新能源车(包含纯电动车、插电混合式电动车、氢燃料电池车)销售量约1065万辆,其中比亚迪销量186.35万辆,市场份额约17.5%。这意味着,全球每6辆新能源车就有1辆产自比亚迪。
并且,深圳本身也成为了新能源汽车的重要市场,占据了全球新能源汽车的消费“高地”。2022年,深圳新能源汽车销量达21.15万台,新能源渗透率达到48%,登顶一线城市榜首。
而新能源汽车的市场需求增长,意味着对动力电池的需求量也不断扩大。据深圳市电池行业协会统计,2022年深圳地区动力电池企业装机量近80GWh,约占全国的27%。动力电池产业在深圳的发展,带动了德方纳米、贝特瑞、新宙邦相关电池材料企业在深圳的汇聚。
“深圳有完善的新能源产业链,有很好的应用场景和市场需求。贝特瑞坚持不懈解决市场的痛点,满足客户的需求,让贝特瑞能够不断发展壮大,近几年公司营收以翻番的速度增长,贝特瑞2022年营业收入更是超过256亿元,同比增长144.76%,创下历史最好水平。”贝特瑞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
在近年来兴起的储能市场,深圳也稳站“风口”,尤其是便携式储能领域。深圳市电池行业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深圳已经占据了全国便携式储能三分之二的市场,国内TOP 15的便携式储能制造商中有倍特力、华宝新能、迪比科等13家深圳企业。
可以看到,无论是对手机等消费电子产品还是新能源汽车或储能产品来说,深圳都是重要的终端市场。而“需求影响供给”,深圳先进电池材料产业集群的产生、龙头企业的汇聚,离不开这种市场需求的驱动。
政策化作“绵绵细雨”
助推电池产业链蓬勃发展
能够顺利完成从消费电池到动力电池的跨越式转型,同样离不开深圳的政策扶持。贝特瑞相关负责人表示:“深圳的电池材料产业相关政策具有前瞻性,形成了深厚的产业基础和完善的产业链。2009年,深圳率先在全国推广新能源汽车示范应用,2023年上半年全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超过86万辆。”
2009年,深圳市人民政府就印发了《深圳新能源产业振兴发展政策》,提出要大力扶持深圳新能源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保持产业持续竞争力。为此,深圳也投入了真金白银:“自2009年起,连续7年,市高新技术重大项目专项资金、科技研发资金、技术进步资金每年各安排1亿元,市财政新增2亿元,每年集中5亿元,设立新能源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
“对贝特瑞的发展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受益政策的推动,深圳先后颁布了很多发展新能源产业的政策,推动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储能等绿色动能相关行业的蓬勃发展。”贝特瑞相关负责人表示。
而这种政策的扶持并不是“大而泛”的,它落实在很多实实在在的细微之处。白雪峰表示:“欣旺达最重视的是营商环境,近年来欣旺达的收入能实现持续增长,跟深圳的营商环境密不可分。”
比如每个企业都绕不开的税收,就是判断营商环境的重要标尺。据深圳市宝安区税务局介绍,税务部门组建税务专业管家团队,推出了“白名单”制和“清单式”服务,通过精简办税流程、提供专业政策辅导,更好地助力科技企业发展壮大。
锂电池产业链作为深圳科技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多方面都享受到了深圳提供的税收便利。以欣旺达为例,深圳市宝安区税务局表示,近三年来欣旺达累计享受税收减免4.41亿元,每年平均可享受到研发费用加计扣除6.61亿元,高新技术所得税减免2149万元。
欣旺达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税务部门对欣旺达的出口退税可以在3天以内办理完,这对企业的资金流动性提供了很好的支持。而对重资产制造业企业来说,资金就是“生命之源”,高效的办税帮公司稳固了“生命之源”。
整体来看,深圳市对锂电池产业链的政策扶持像是“绵绵细雨”——持续不断地在各个微小且实际的方面给相关企业提供支持,化作滋养企业生长的春雨。
金融资本化身“强心剂”
为电池材料企业注入活力
深圳电池材料产业的发展也离不开金融的助力。有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深圳是全球金融中心十强,金融投资体系多元化高质量发展,能够支持电池材料产业“补链、强链、延链”。比如在2023年6月份宣布成立的“深圳市新型储能产业基金”,总规模超200亿元,为储能电池材料企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电池材料产业的集群效应将更加明显。
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深圳金融业增加值达5137.98亿元,位居国内大中城市第三位,增速同比增长8.2%。
2022年,深圳市制造业贷款、科技型企业贷款、普惠小微贷款、绿色贷款分别增长了15.9%、31.9%、23.8%和43.9%,高于各项贷款的平均增速,意味着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在不断增强。
像“北交所一哥”、深圳新能源材料领军企业之一贝特瑞之所以能保持高速发展的增长态势,背后也有国信证券等券商的助力。
国信证券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在被称为“新能源汽车发展元年”的2014年,国信证券就开始入局为贝特瑞提供持续性金融服务。2015年,国信证券与贝特瑞协作,推荐贝特瑞在新三板挂牌以走向资本市场。
“2017年到2019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失速,行业发展进入了低迷期,大量企业经营困难甚至走向破产清算。而贝特瑞和国信证券抢抓时间窗口,在2017年成功融资7.5亿元,不仅为贝特瑞布局高镍三元正极材料筹集了急需的资金,也为贝特瑞后续抓住第二轮产业爆发夯实了基础。”国信证券相关负责人说。
2019年,当全国股转系统开通精选层业务之时,国信证券以第一批申报、第一批过会、第一批挂牌融资等“多个第一”的速度助力贝特瑞于2020年融资16.72亿元。
十年时间,贝特瑞已经从营收约9亿元、净利润不到1亿元的电池负极材料成长型企业逐步发展壮大成为营收256.79亿元、净利润达到23.09亿元的全球新能源材料龙头企业,国信证券在此过程中提供了重要的“金融助力”。
贝特瑞与国信证券的“相互成就”,只是深圳金融土壤助力先进电池材料产业发展的缩影。
深圳是证券交易所所在地,2022年深圳新增上市公司共42家,在全国大中城市排名第二,仅次于北京。资本市场“输血”、“造血”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以所属申万二级行业的“电池”进行统计,截至6月5日,深圳市电池材料类上市公司共16家,总市值3073.15亿元,从数量和市值来看均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位。这意味着,深圳电池材料类企业的发展得到了资本市场的强大助力。
深圳证监局表示,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深圳证监局将以证监会《推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5)》实施为契机,持续推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工作向纵深推进,为深圳大力推进制造强市建设,培育先进制造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