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高新区
以争先攀高之力
书写高质量发展答卷
盛夏时节,高新区处处焕发生机 王长青 摄
炎炎夏日,骄阳似火,伴随万物葳蕤,2023年已过半,走进郑州高新区,一个个重点项目落地推进,一项项工程建设快速向前,一幅澎湃画卷铺陈舒展。
一季度,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郑州高新区GDP总量完成152.0亿元,同比增长9.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7%,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8.1%,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53.1亿元,同比增长10.9%;二季度数字显示,主要经济指标提前实现了“时间过半 任务过半”的双过半目标。
有“形”的数字,见证发展之“势”。郑州高新区1988年建区,是全国第一批国家级高新区,也是河南省批准建设的第一家开发区,2016年国务院批准建设的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经过30余年接续奋斗、耕耘积累,已经成为中国中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高地,在最新发布的“中国高新区创新能力百强榜单”中名列第八位,在2022中国高新区影响力排行榜中名列第七位。
在河南明晟的智能工厂里,机器人成主力,操作人员只有寥寥数人 唐强 摄
目前,郑州高新区注册各类市场主体8.1万家,其中企业6.7万家。形成了“传感器为重点的物联网、网络安全为重点的电子信息、精密测绘为重点的北斗应用、超硬材料为重点的新材料”四大主导产业。构建了累计21家主板上市公司,79家新三板企业,764家四板企业,37家省级、90家市级上市后备重点企业,3家种子独角兽企业,258家瞪羚企业,134家潜在瞪羚企业,4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和246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797家高新技术企业,3059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梯度培育体系。
据郑州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张红军介绍,今年以来,郑州高新区以合作共建、创新驱动、产业拉动、改革联动为抓手,奋力谱写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新篇章,不断开创千亿级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建设新局面。
创新创业在高新 唐强 摄
合作共建 拓展高质量发展新空间
郑州高新区发展至今已走过30多个年头,随着高新区的快速发展,原中心城区土地利用不够集约、部分产业结构存在雷同等问题逐渐显现,为改变这一现状,2022年,高新区启动产城更新项目,采用“政府主导、一次授权、滚动实施、社会参与、市场运作、按效付费”的模式,通过存量土地更新提升产业能级,实现“融合产城、美化形象、激活产业、改善交通、集聚人才”五大发展目标,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积极推动高新区高质量发展。
2022年8月,高新区与荥阳市签订合作共建协议,区域合作共建是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开发区“三化三制”改革部署的具体实践,是拓展开发区发展空间、提升发展质量的重要举措,为打造科技创新高地、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争取了发展空间。
夯实基础扩增量,把握发展机遇,272.5平方公里共建区“多规合一”“一盘棋”统筹资源配置、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协调的发展格局,坚持聚焦产业、集约发展,推动各项工作落地实施。产城更新聚变量,对高新区17.5平方公里实施“工改工”腾笼换鸟,瞄准新赛道、推进深制造;地铁五龙口停车场上盖物业项目探索了土地利用向三维空间拓展新模式。整合调规优存量,在省市支持下“三区三线”划定区域内永久基本农田全部调减、新增建设用地9.3平方公里,共建区新增产业面积4.6万亩、占总面积的64.2%。
企业做数智化转型“先锋派” 唐强 摄
创新驱动 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今年以来,好消息接连不断:
在2023年河南省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名单中,郑州高新区共有3个车间(工厂)上榜,至此,高新区省级智能车间(工厂)达29个;成功获批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系全省唯一;在专精特新“小巨人”百强榜中,河南省共有4家企业上榜,郑州高新区占据3席……跳动的数据、耀眼的荣光,映照着郑州高新区在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征程中的拼搏担当,记载着郑州高新区在新时代“赶考路”上的铿锵步伐。
近年来,郑州高新区坚持把创新摆在重中之重位置,着力打造产业创新集群,拥有国家级创新平台27家、省级创新平台381家、市级创新平台893家。集聚了河南省唯一的大科学装置国家超算郑州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7家,占河南省的43.7%;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家,占河南省的70%;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4家,占郑州市67%。建成中科院微电子所、中国计量院郑州分院等31家新型研发机构。
加大研发投入,2022年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91%、高于全省34个百分点,全社会研发投入58.2亿元、占全省的5.3%,研发投入强度达到10.6%。促进成果转化,落实“揭榜挂帅”“赛马制”,56项关键核心技术就地产业化,连续7年专利申请量突破万件,2022年技术合同成交额146亿元、增长38.5%。
新物种企业迅速发展。搭建起“从潜在瞪羚到独角兽”的新物种企业梯度培育体系,2022年认定瞪羚独角兽梯度培育企业258家,同比增长44.1%。其中,80%的企业分布在数字经济、绿色科技和智能制造领域,并涌现出机器人、传感器、北斗、智能网联汽车等未来赛道,“硬科技”属性持续增强。
国际范儿十足,高新区产业发展引来国际“取经人” 尹金凯 摄
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成功获批河南省唯一的国家级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示范园区。获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国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区域;专利申请量连续7年突破万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56件,在全国高新区中排名前十以内;中国专利奖29个,占河南省20%。
创新人才不断集聚。目前80万常住人口中,64岁以上人口仅占5.2%,大学文化人口程度占46.9%,拥有21名驻区院士、14名国家“万人计划”专家、325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累计入选郑州创新创业人才(团队)227个,各类科技人才12万余人,形成了金字塔型人才体系。
创业生态梯次完善。构建了“创业苗圃+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全链条创新孵化培育模式,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数量分别居全国高新区第五位和第七位,获首批中央财政资金4600万元支持打造科技资源支撑型双创特色载体,今年获批中国海外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入选全国第三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融通创新方向),主动对接区内四所高校建设“梧桐荟”环高校创新街区,助力青年人才落地创业。
专业园区加速布局,产业发展集群成链 郭晓光 摄
产业拉动 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拥有汉威科技等3000多家在业内具有影响力的企业,成功举办四届世界传感器大会,中国(郑州)智能传感谷核心区位列“中国十大传感器产业园区”第四名……凭借实力和优势,今年3月在2023中国民营经济发展论坛上,郑州高新区智能传感器产业集群成功入选2023中国百强产业集群,位列河南第一。
智能传感器是郑州的战略新兴产业之一,更是高新区四大主导产业之一。近年来,郑州高新区围绕构建“4+4+4”现代特色产业体系,聚焦以传感器为重点的物联网、网络安全为重点的电子信息、精密测绘为重点的北斗应用、超硬材料为重点的新材料四大主导产业,数算产业、氢能与储能、生命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四大战略新兴产业,量子信息、类脑智能、未来网络、前沿新材料四大未来产业,集聚培育一批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科技领军企业和世界一流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群体持续壮大,科技、产业、金融循环更加顺畅,成果转化效能显著提升,产业集群正加速集聚。
深挖资源禀赋,找准自身优势,郑州高新区发展要素迅速集聚,特别是四大主导产业发展势头迅猛:
新材料产业:是国内唯一的国家级超硬材料产业基地,获批“国家超硬材料特色产业链”等国家级称号。已集聚超硬材料领域相关企业1890 家,集聚了行业内 70%以上的中高端创新资源。据初步统计,2022年超硬材料产业实现产值近180亿元。
“全球金刚石看中国,中国金刚石看河南,河南金刚石看高新”,作为火炬中心授予的唯一一家国家级“超硬材料产业基地”,高新区以超硬材料为重点的新材料产业规模优势明显、产业集群化特色显著、技术创新体系相对完备。目前,在省市支持下正积极筹办“2023首届国际金刚石产业大会”。
“夜经济”不断激活 尹金凯 摄
智能传感产业:集聚了汉威科技、光力科技等6家上市公司,构建了覆盖“研究→开发→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应用”等环节的全产业链条,中国(郑州)智能传感谷、河南省智能传感器中试基地建设积极推进;连续成功举办 2018—2022四届世界传感器大会,得到业界普遍认可和高度关注,溢出效应明显。
网络安全产业:已集聚领域相关企业 1283 家,紫光股份、长城计算机、芯盾网安、启明星辰、新华三、360等行业龙头企业驻区发展。连续三年举办“强网杯”一赛一会一展系列活动,建成了全国唯一的网络安全科技馆,作为2020年全国网络安全宣传周的主会场。紫荆网络安全产业园已部分建成投用,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基地重大基础设施群项目正加快实施。
北斗应用产业:获批全国唯一的北斗应用技术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已集聚以授时、导航为重点领域的相关企业820 家,形成了以天迈科技、威科姆、思维自动化等上市挂牌企业为引领的创新型产业集群。自2019年成功举办三次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年会暨中国北斗应用大会。
通过创新股债联动、以投代补等模式,郑州高新区正坚定不移推进“双招双引”和“三个一批”,着力以项目建设促进“五链”共生耦合、“六新”加速突破。
培大育强主导产业,强化链式思维和“双长制”,推进智能传感、网络安全、北斗应用、超硬材料四大主导产业聚链成圈,主导产业本地配套率超过60%。
精准招引产业项目,完善招商引资项目库、重要客商资源库、目标企业清单“两库一单”,按照总投资超10亿元项目占比超50%、储备产业项目占比超50%、先进制造业项目占产业项目比重超50%标准谋划实施项目,推动招商引资向土地代征、股债联动、作价入股、基金支持等模式转变,近3年签约项目58个、总投资700多亿元。
持续推进数字转型,实施数字赋能百企诊断、百企数创、百企智改、百企数转、百企上云、百企引领、百企精益管理等7个百企专项行动,打造城市大脑、产业大脑两大平台,集聚新华三大数据等一批数字产业龙头企业,构建“超算+智算+速算”算力产业模式,联合庆阳、哈密两市,城市算力网建设进展顺利,正在全力争取国家新一代智能超算项目落地。
厚植生态文明底色,生动彰显“生态美” 崔瀚予 摄
改革联动 激发高质量发展新活力
输入指令,机器人便如一名巧手“裁缝”,自动将钢板精准焊接到位……走进位于郑州高新区的郑州科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台台机器人正在生产线上焊接、抓取、传递,智能化气息扑面而来,就是这家在郑州土生土长的企业,专用焊接机器人等多项产品实现了进口产品替代。
谈及创业经历,让董事长陈志宏印象深刻的是企业搬到高新区之后,高新区成立了一心一意服务区内经济工作的部门——园区运营中心。“园区工作人员像‘店小二’一样,把好的政策、贴心的服务精准送上门,真正做到了‘有求必应,无事不扰’。”陈志宏感慨道。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郑州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郭程明表示,近年来,围绕“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郑州高新区聚焦轨道交通、工程、医疗等成套装备及机器人装备、新兴智能装备等重点领域,坚持创新引领,加快企业培育,开展集群招商,打造产业联盟,扶持做大做强,培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新型智能装备产业链,涌现出一批在细分领域极具竞争力的“小巨人”企业。
近年来,郑州高新区注重以改革联动拆壁垒、破坚冰、解痛点,深化“三化三制”改革,不断完善管理体制与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完善“管委会+公司”运营模式目前已示范运行,通过赋权、改制、考核、激励,实现了组织架构、人力配置、团队文化、干部活力“四个优化”。
紧盯重点领域改革,郑州高新区全国首创新兴产业用地M0,探索“工业定制地”出让,开展重点区域土地整体评估,真正实现项目“拿地即开工”;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改革,率先成立区级考古发掘队伍,考古发掘时间压缩1/3。创新金融服务改革,设立科技金融广场二期,聚集创投机构160家,管理资金1500亿;成立深交所河南基地和全省首家面向北交所的基金,构建中原中小企业成长指数服务平台,打造资本力量“1+6”平台,银企实现供需高效对接。
擘画蓝图砥砺前进,声声号角催人奋进。新时代,新征程,郑州高新区正在“你追我赶”的发展赛道上,乘势而上,奋勇争先,交出一份不负人民、不负使命的时代答卷。张红军表示,下一步,郑州高新区将加强前瞻性谋划、系统性重构、整体性提升,全力全速深化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为加快推进“十大战略”、建设现代化河南贡献更多高新力量、高新担当。
记者 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