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工业总产值5018.8亿元!亦庄新城前10月工业总产值全市第一
2021
12/06
10:13

全市总量排名第一,占全市工业比重达25.2%,增速在国家级头部经开区中排名第一……近日,北京经开区发布2021年1-10月经济发展数据,前10个月亦庄新城工业总产值完成5018.8亿元,同比增长29.1%,其中北京经开区工业总产值完成4671.1亿元,同比增长31.2%。今年以来,北京经开区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勇当北京高质量发展开路先锋”的指示要求,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各项主要指标好于预期,处于全市前列。

高精尖产业加快发展,千亿级产业集群或再增一个

“目前中国半导体设计公司和上游晶圆的绑定还不紧密,集创北方一直往这个方向努力发展。”北京集创北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张晋芳在第24届中国集成电路制造年会暨供应链创新发展大会上说。经过多年的发展,集创北方在各类显示领域的布局较为完善,其中在LED显示驱动芯片领域处于全球第一,在LCD领域,像32、43吋面板驱动芯片市占率也非常高。据张晋芳透露,集创北方单月芯片出货在8、9月份已经突破6亿颗。集创北方2020年营收约24亿元,预计今年有望突破60亿元,增长速度非常快。

在北京经开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领域,集创北方营收高速增长不是个例。前10个月,小米电子、中芯北方等5家企业完成产值同比增速均超过40%,整个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完成产值878.6亿元,同比增长27.2%。据北京经开区相关部门预测,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有望成为继汽车、产业互联网、生物医药之后的第四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生物技术和大健康产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一样保持着产值高增速,前10个月完成产值1562.5亿元,同比增长2.1倍,泰德、瓦里安医疗等15家企业增速均超过50%。北京经开区四大主导产业集群化发展加速成形。

主导产业集群加速成形的背后,产业投资高速增长是重要推动力。1-10月,亦庄新城完成产业投资同比增长98.6%,完成投资1亿元以上的产业项目共计52个,完成投资311亿元,占产业投资的90.7%,推动高精尖产业快速发展的后劲十足。

科技创新持续发力,新增市级以上研发机构51家

北京经开区国家信创园是由工信部和北京市政府联合部署建设的国家级信创园区,承担建立信创生态体系,保障网络强国战略的职责使命。通过积极培育信创产业生态体系,1-10月信创园新增入驻企业52户,新增注册资本14.2亿元。信创园开园不到一年半时间,已累计注册企业142家,重点在谈企业76家,完成中建电子、比特大陆等18个项目签约,4个国家级平台试运行,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落地。落地项目覆盖核心芯片、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系统集成等信创上下游全产业链,自主信息技术体系日趋成熟。

在北京经开区启动建设的全球首个网联云控式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是为自动驾驶技术研发验证和推广应用搭建开放平台。如今已进入示范区2.0阶段建设,前10个月实现300个数字化智能路口基础设施全覆盖,网联云控系统对外服务能力初步建立。智能网联汽车政策先行区建设深入推进,在全国率先发布早晚高峰测试、异地结果互认、无人化测试、出行服务商业化试点等多项政策创新,已累计发放乘用车号牌129张,无人车编码76个,卡车号牌4张,累计安全测试里程221万公里。围绕车路云三大体系布局供应链,加速应用场景落地,头部智能网联汽车企业聚集效应初显。

加快推进国家战略工程的同时,北京经开区持续深化科技创新,深化“三城一区”主平台建设,与三大科学城分别签订合作协议及工作计划,挂牌首批6家8.2万平方米先导基地加速区,上线“三城一区”线上服务平台,落地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55项;对接高校科技资源,与北大、清华、中科院达成合作研发项目14项;持续推进“白菜心”工程实施,首批10个项目完成预定研发任务;发挥“20+10”创新体系引领作用,新增市级以上研发机构51家,实现北京市认定的新技术51项,新产品93项;获得专利授权6203件,同比增长41.3%;申请PCT专利474件,同比增长61.2%。

随着北京经开区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和创新环境的持续优化,支撑科技型企业蓬勃发展。1-10月,全区高技术制造业企业产值2441亿元,同比增长102.2%,增速高于全区增速71.3个百分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1428家,其中规上企业实现产值2233.2亿元,同比增长1.1倍,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近一半。

“两区”建设不断深化,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前三季度利润同比增1.4倍

生物医药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是现代产业体系中成长性最好、发展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北京经开区在推进“两区”建设中,聚焦围绕生物医药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服务链,在生物技术和大健康产业领域率先搭建“概念验证平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打样中心-中试基地”生物医药产业全环节服务体系,强化对生物医药产业服务的系统集成、协同联动、开放创新,让创新企业、创新产品培育驶上了“快车道”。

在生物医药产业全链条服务体系中,建于汇龙森生物医药园内的CTC国际医疗技术创新转化中心,自设立至2021年6月,已经在微创手术器械和机器人、肿瘤和心血管治疗等方面成功立项落地13个项目,其中2项为进口替代,11项为具有独特技术的创新产品;已挂牌认证了27家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涵盖检测、服务、药物转化、基因片段合成等全链条服务,可为中小微生物医药企业提供更优质便捷的全周期服务。以水木中晖验证检测平台为例,作为国内首家医疗器械“工程化设计+检验认证注册+CRO(研发外包组织)”的全产业链服务平台,已为上百家医疗器械研发企业提供咨询、指导、检测服务;打样中心的设立,使医疗器械企业从长三角、珠三角“飞行打样”转向经开区“就地打样”,缩短研发周期,节约沟通成本,已先后为华北区域数十家医疗器械企业提供过覆盖整个产品实现过程的全周期服务;重点布局的蛋白药物、合成制剂、诊断试剂、细胞治疗等9家中试生产基地,2021年上半年,服务区内企业超130家次,合同金额超1.2亿元。

率先搭建生物医药产业全链条服务体系,只是北京经开区“两区”建设深化体制机制创新的其中一个改革创新实践案例。前10个月,北京经开区在对接市级政策清单的基础上,形成213条政策清单并进行动态管理,市级任务已经落地,区级任务稳步推进,实施率达81%。“放管服”改革等12个改革创新案例全市首创、全国领先,4项案例向全市复制推广。

数字经济产业是北京经开区“两区”建设着力构建“4+2+1”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以来,北京经开区推动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编制“十四五”时期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先行区实施方案,推动“数字经济创新实验室”“中关村合创数智产业园”建设,打造领先的数字生活场景。智慧物流、AR智能、区块链等新业态实现高速增长,沃东天骏、亮亮科技、京东科技等代表企业收入增长40%以上;互联网零售、教育、管理、游戏等平台新模式快速扩张,交易额同比增长六成;统信UOS系统继续保持国内自研操作系统领先者地位,带动企业收入增长1.6倍。1-9月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收入同比增长21.1%,利润同比增长1.4倍。

与此同时,北京经开区持续强化金融赋能作用,制定“两区”政策清单24项,已落地20项,推动5个全市首笔、首发、首批试点落地;推动6家银行升级为自贸业务专营银行,全面推广小微企业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使用,发布融资需求18.07亿元,落地金额16.99亿元。

记者 田艳军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