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江苏省扬州市委宣传部、市政府新闻办“聚力强富美高 决胜全面小康”系列融媒体新闻发布会,走进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拥有国家半导体照明产业化基地、国家绿色新能源特色产业基地、国家智能电网特色产业基地、国家火炬计划扬州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等18个“国字号”品牌的江苏省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十三五”以来,围绕高质量发展,推进转型升级,全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决胜高水平全面小康取得了新成效。
近年来,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坚持产业能级和项目质效“双提升”,经济发展打开新格局。
“十三五”以来,经济技术开发区更加注重宏观战略调整和发展路径优化,做强实体经济,推动转型升级。围绕“集群化、集聚化、集约化”发展,实施“一区多园”发展战略,规划布局并着力建设运河产业南园、运河产业北园、滨江产业东园、滨江产业西园、综合保税区“五大产业园区”,推动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实施综保区提档升级行动,制定《扬州综保区跨越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成功获批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努力打造扬州对外开放的基地和窗口。
2020年,GDP增长率、规模工业增加值、工业开票销售增加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在2020年最新公布的全省开发区排名第15位,较上年度晋升2位;在全国开发区排名第60位,晋升29位。
近年来,通过政府引导和企业主导“双发力”,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创新凸显新亮点。自觉对标科创名城建设,抢抓扬州建设国家双创示范市机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着力搭建新平台、培育新业态、发展新经济。
经济技术开发区重新梳理产业发展方向,确立“构建四大主导产业、培育四大新兴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思路,建设现代产业园区。目前,在“绿色光电、高档轻工、汽车及零部件、软件互联网”四大主导产业中,绿色光电、高档轻工、汽车及零部件三大产业开票销售均已超百亿元,主导产业链条不断拉长增粗,优势进一步扩大。在“高端装备、海洋工程、医疗康养、新一代信息技术”四大新兴产业中,王立军院士领衔的激光产业园进展顺利,激光产业链初具雏形;重特大项目中航海底电缆顺利投产,海工产业培育已见成效。
聚焦“基地化、总部型、链条式”项目,探索产城合作、共建产业链等招商新模式,累计招引2000万美元以上项目115个。重大项目“压舱石”效应持续发力。
据介绍,“十三五”以来,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已有67个重大项目开工建设,74个重大项目竣工投产,100个重大项目达产达效。
另外,重点打造智谷科技综合体、西安交大科技园、科创城总部经济区“三大科技创新核”,智谷获批国家级小微企业双创基地、国家级众创空间、省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西安交大科技园获批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省级海外人才离岸创业基地。
近年来,经济技术开发区坚持形态业态和品质品味“双注重”,产城融合呈现新气象。围绕打造新经济、建好新城区、扩展新业态,坚持“以城聚产、以产兴城、产城融合”,全面推动开发园区向城市新区转型。一批城市地标正在崛起,城市业态不断丰富,集聚效应日益凸显,融科技创新、商务办公、文化休闲、生态宜居四大功能为一体的“南部新城”已具雏形。并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共同提升、协调发展。
在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方面,开发区聚焦积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通过“就业、创业、农业、物业”四业富民,巩固工资性收入渠道,扩大经营性收入来源,拓展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空间,城乡居民收入保持稳定增长。
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综合实施挂钩扶贫、项目扶贫、助学扶贫、民政兜底扶贫,完善城乡低保、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慈善救助等社会救助体系,低收入农户人均年收入基本达到7000元。
学校、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民生工程顺利实施。颐养社区建设体系初步形成,共建示范性颐养社区9家。
基层网格化社会治理创新,区、镇(街)两级实体化指挥调度中心,以及构建“一格一长多员”的网格队伍,使得开发区治安局势持续稳定,信访工作绩效居全市首位。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推进“明厨亮灶”,倡导公筷行动,坚守食品安全底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