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与河南的交界之处,有一个“出格”的县级市,它花了两年时间,将全国科技系统管理先进集体、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作先进集体等近20项科技创新领域国家级荣誉收入囊中。如今,更是提出举全市之力创建国家级高新区,而目前县级市成功申报的案例屈指可数。
这个势要把科技创新打造成城市最响亮名牌的,便是昔日具有“小上海”之称的安徽省阜阳界首市。
2017年,安徽阜阳界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下称:界首高新区)在安徽省开发区综合考核中位列第六,皖北第一;工业增加值上升至全省第九,20年后重返全省十强。这一切得益于界首市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工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界首高新区
用界首市委副书记、市长何逢阳的话来说,原来的界首“缺乏科技创新资源,缺乏重大产业基础,缺乏科技人才优势,也缺乏科技金融支撑”。在这四种主要创新要素都缺乏的情况下,这个皖北小城如何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打造双创高地、产业新城
从上个世纪开始,“南有宁国、北有界首”的说法在皖一时流传。然而,90年代末当地一些大型企业关张停产,让界首市的工业经济一夜崩塌。存量盘不活、增量引不进、工业结构性矛盾固化等,危机使界首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暴露无遗。2004年界首经济跌至谷底,财政收入只有1.23亿元,工业税收不到2000万元,以至于当时有到当地采访的记者痛心感慨:界首,你还能重现生机吗?
从2005年开始,界首开始扭转经济下滑局面,进行一系列调整。经过十年的触底反弹,界首的工业经济重新步入发展的快车道,却又在2015年面临了新的抉择:要不要抓科技创新?
对于经济好不容易稳定下来的界首来说,科技创新是需要冒风险的事情。当时在一些领导干部眼里,“科技奖励是浪费钱”、“科技创新投入大收益小”。但是在当时界首市委、市政府决策者看来,科技创新是界首实现弯道超越的最现实选择。
“我们从破除不同的声音和误解开始,把科技创新放在更高、更全局的高度去思考,明确了两点共识:科技创新的奖励资金不受预算约束,上不封顶;对企业的科技创新奖励不与企业的贡献挂钩。”何逢阳对《中国经济周刊》说。
界首东城产业园
破除了误解和忧虑后,界首市确定了走科技创新的路子,并逐渐形成了“创新无处不在,创新人人可为”的局面。2017年,界首市R&D投入占GDP比重的2.3%,高于全国、全省的平均水平。
产业发展质量水平是一个城市真正的核心竞争力。针对本地的产业基础和发展方向,界首提出了打造“双创高地、产业新城”的产业发展理念。
产业新城是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个新思路。何逢阳解释说,界首打造产业新城,一是新在产业形象,二是新在产业体系,三是新在产城融合。
按照这个思路,界首市逐渐形成了由高新区统一管理,田营、光武、东城、西城四个产业园一体运行的“一区四园”的空间发展格局,及以循环经济为引领,以健康休闲、机械装备产业为支撑,各具特色、集群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
2018年,界首市迎来了“两新”产业的爆发。一季度经济数据显示,界首市“两新”产业完成产值130.7亿元,占全市工业产值总量的74.7%,较上年底提升11.5个百分点。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产值67.1亿元,同比增长18.2%;高新技术产业完成产值63.6亿元,同比增长57%。这意味着,界首市逐步完成了从中端走向中高端的产业转型。
搭建科创平台引导企业创新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记者在走访企业的过程中发现,在界首,传统产业依靠科技创新转型升级焕发新生,而科技创新也不再是企业内部单打独斗的事情,一个服务型政府在其中的引导作用越来越明显。
在安徽三宝线业有限责任公司的大楼门口,一条“欢迎俞院士回家!”的横幅十分引人注目。三宝线业董事长张丽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在传统纺织行业历经寒冬、自身岌岌可危的时候,通过政府的牵桥搭线,企业与东华大学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先后成立院士工作站、睡眠健康研究所等5个研发平台,顺利完成技术改造升级。如今,三宝线业的新产品销售率占企业总销售的8成以上,市场份额和营业收入都有了较大提升。
安徽强旺集团
安徽强旺集团也从产学研合作中享受到了科技创新的成效。强旺集团董事长张强提到,企业的快速发展,主要依靠科技创新,依靠与北京工商大学、江南大学等高校的合作。去年强旺集团成立了皖北第一家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再加上一个省级博士后工作站,目前有50多名站内外博士参与新产品研发。随着总投资15亿元、占地210亩的营养与健康产业园落成、与中国盐业总公司的牵手,这家主打复合调味品的出口型企业试图在不久的将来,以功能性高端食品打开国内市场。
而在东城产业园,由安徽省华信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占地200亩的大健康产业园正在开工建设。华信药业董事长朱慧秋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企业从事硒产品研发生产20余年,目前试图通过科技创新向大健康产业转型。据了解,华信药业与深圳大学牵手成立的院士工作站计划于7月底挂牌。工作站成立后,企业可以“延智”,向院士、专家科研团队“借脑”,整合企业、院士及科研团队各方资源,加强硒及其他领域技术合作、项目研发以及科研成果的授权使用。“院士工作站将有力地推动华信药业科研工作再上新台阶,进一步提升企业服务社会的整体能力和综合水平。”
截至目前,界首高新区已有60家企业分别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中南大学等50余所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累计签订产学研协议300余项。
事实上,帮助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搭建科研平台、企业自主创新平台、合作交流平台、人才引进平台等四大平台以聚集创新要素,已经成为界首市政府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抓手。
院士活动现场
去年以来,界首市先后举办了3次院士活动,并签约了8名院士为界首市科技发展顾问,建立了5个院士工作站和5个博士后工作站。数据显示,1-5月界首申报发明专利401件,获得发明授权56件,企业创新能力加速提升,“院士经济”开始逐渐发挥作用。
在企业转型过程中,融资难向来是中小企业的心病。位于界首市西城工业园区的安徽枫慧金属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枫慧金属)是一家以铝制品生产研发为主的本地企业,在实体经济艰难度日、中小民营企业难以得到银行贷款的情况下,通过政府担保以企业的机械设备和发明专利贷款到3800万。“没有这笔贷款我的企业可能就垮掉了。因为企业一直在投资,研发之后没有钱怎么运转?你不能搞也罢,问题是要生产的订单没法接,流动资金也没有。”枫慧金属董事长张枫对《中国经济周刊》说。得到了资金后,企业年增加两个亿的营业额,今年则以扩大产能为重点,力争三年内达到百亿产值。
天鸿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在技改过程中也曾碰到了资金短缺的问题。该企业对锂电池隔膜进行研发生产,技术要求很高,需要足够的资金进行研发和扩产扩能。天鸿新材料董事长胡伟认为,政府的服务还体现在积极帮助符合条件的企业申请相关项目资金。他表示,2016年国家一项扶持实体经济的产业基金出来后,政府人员多次带本地企业家上京争取,最终强旺集团争取到1.5亿元,天鸿新材料争取到6000万元,这是当时全阜阳地区乃至全省县级市里争取资金最多的。“这就是政府的工作力度,他不去给你跑,不给你报这些项目,企业对有的政策都不知道,机会可能一两礼拜信息出来以后你不知道就没了。”
安徽三宝线业有限责任公司
据界首市政府相关人员介绍,近年来界首创新多种金融服务,包括成立工业投资公司、中小企业担保公司等融资服务平台,帮助企业缓解部分融资压力。一季度,累计办理担保业务83笔,担保贷款5.3亿元;为企业减免担保费266.4万元;专利质押担保贷款业务3笔,担保金额1400万元;为12家企业提供“续贷过桥”资金,累计使用金额9700万元;发放循环经济退税贷30笔,金额4980万元,惠及再生资源企业49家。
该政府人员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园区现入驻规上企业208家,吸纳就业6.3万人。高新区管委会的工作人员一般每周2到3次上门探访企业需求,还举办企业家沙龙,收集问题以为企业提供针对性的服务。
“我们不允许让企业去找政府,必须是政府部门去找企业,必须形成这样的氛围,让政府围着企业转,而不能让企业围着政府转。”何逢阳说。据介绍,界首政府人员始终秉持着“系统思维、问题导向、一线工作法”的工作意识,坚持以企业为中心开展企业服务,不断提升服务质量。
在更高的平台上起舞
除了集聚创新要素,优化城市环境是界首市实施工业化与城镇化“双轮驱动”的另一架马车。以“品质慢城、乐居界首”为城乡建设理念,通过打造“有烟火气的城市”,让市民享受城市发展的成果,也让人才愿意留下来。
界首高新区
南都电源安徽运营管理中心副主任沈岑宽从杭州来到界首已近三年,看着往日的臭水沟蜕变成美丽的公园,身边的同事有了博士、甚至是院士,他对界首这几年的发展速度觉得“难以想象”。他向《中国经济周刊》回忆起2015年初到界首时那“破破烂烂”的场景:从高速公路下来好多路不通,路面坑坑洼洼的,园区几乎看不到树,光秃秃的。“那个时候心想‘我怎么到了这么一个地方’,现在,我想成为‘界首人’了。”
从一个留不住大学毕业生的城市,到院士、博士纷纷前来的城市,界首如何打造充满吸引力的环境?何逢阳表示:“界首要在品质上做文章。”
2015年,界首市与岭南园林签订42.8亿元园林绿化建设项目,如今,万亩森林公园、曹田沟景观、颍南植物园等一个个生态公园在这个中原小城相继诞生,“水生态、绿文章、慢生活”的城市规划理念逐渐成为生活中看得见的风景。去年,界首市正式获批全国第二批37个城市设计试点城市,成为唯一纳入试点的县级城市,在促进城市转型发展、提高城市的人居环境质量方面更进一步。从全市域森林园林建设,到全市域水系综合治理与全市域绿道慢行系统建设,城乡一体、产城融合、城水相依的生态网络慢慢地从想象走向现实。
界首高新区
回顾界首之变,何逢阳总结道:“从最近几年的实践来看,界首城市建设的变化体现在:一是从麻袋上绣花走向建设锦绣家园;二是从偏安一隅走向更好舞台;三是从对标皖北走向全国名片。”
国家级高新区正是界首市当前奋力争取的全国名片。按照官方的说法,国家级高新区的创建,界首是皖西北、豫东南十个地级市、八十多个县级市区中唯一一个申报的,也是全国贫困县中唯一一个申报的。
据了解,界首高新区前身为安徽界首工业园区,2016年7月由界首经济开发区更名设立,现有高新企业54家,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1家,省级创新型试点32家,企业完成规上工业产值592亿元,同比增长35.4%,其中高新技术产值230亿元,同比增长86.5%,增速全省第一。计划到2020年,高新区入驻规上企业500家以上,实现工业产值1100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企业10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超过60%。
谈及创建国家高新区的初衷,何逢阳表示:“就是回应大家认为界首产业是低端产业的问题。三年前,大家都说田营园区就是炼铅的,光武园区就是收废塑料的,西城园区就是炼铝的,东城园区就是做牛肉干、巧克力的。”
为了破除外界对界首工业的刻板成见,高新区的产业开始围绕产业链、生态链和创新链的要求进行强链、延链、补链。现如今,界首市的四大工业园展现出了新的面貌。以田营工业园为例,其形成再生铅、新能源电池和铅化工三大优势细分产业,实现了资源高端化利用和产业集聚化发展,逐步打造出一个完整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2017年1月被国家科技部认为国家动力电池循环利用高新产业化基地。
科技部高新司一行在界首视察
2017年11月,科技部高新司相关负责人在界首视察时表示,界首高新区创建国家级高新区对皖北、安徽、中原地区来说意义重大,下一步创建中要继续在引进高层次人才、开放合作上下功夫,着眼开放发展,不断提升创新能力,不等不靠,抓紧完善以升促建相关工作。
从工业园区到经开区、高新区、创建国家级高新区,不单单是牌子的变化,更是发展理念的变化。谈及对城市未来的设想,这位年轻的主政者毫不犹豫地对《中国经济周刊》说:“界首即高新区,这就是我们的理念。”他进一步说明,这句话有三层意思,一是要举全市之力创建国家级高新区。二是要用国家高新区的理念指导全市的创新驱动发展。三是通过融城入园打造门户城市。
“在未来,高新区跟界首是一体的。”他说。(邹锡兰吴晓光伍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