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城融合”正成广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中的重要策略。
7月3日,广州公布《广州市价值创新园区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下称《方案》),明确未来三年要基本建成10个价值创新园区。
有别于以往政策单纯着重于产业发展,此番广州突出了“城”的功能。受访专家指出,“产城融合”是必然趋势,既顺应当前高端产业对城市功能的更高要求,也有利于避免“钟摆通勤”等城市病。
注重对人才的配套服务
从《方案》来看,“产城融合”几乎贯穿全文。
广州要求价值创新园区要实现“产业龙头+主导产业链+产业创新中心+产业资金+产业服务平台+产业社区”六位一体融合发展。在目标上,明确到2020年要成为集聚高端产业新平台、广州经济发展新引擎、产城融合发展新示范。
这种对城市概念和功能的凸显,与广州建设价值创新园区的本意存在直接逻辑联系。广州希望借此承接近年大规模引进的顶尖企业、龙头企业,并且筹谋进一步吸引上下游企业汇集,健全主导产业链,加速产业创新资源集聚。按照《方案》要求,到2020年各园区主导产业集聚度达到80%以上。
“新兴产业发展对城市功能的要求更高,广州这是一种必然回应。”广东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许德友对21世纪经济报道分析,上述广州目标产业均为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有别于传统产业对廉价劳动力和土地的渴求,这些产业的重要动能是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对工作和生活的环境质量有着更高要求,而这只能依靠完善城市化功能来提供和满足。
负责起草《方案》的广州市工信委产业园区处处长林满山也向媒体解释,为了能让企业家、科学家、工程师等人才在园区内安居乐业,这些园区的建设规划比以往更加注重产城融合,周边配套也要集聚一流的资源。十大价值创新园区的规划面积数十倍于普通产业园,大小达到1-5平方公里。
《方案》中,这种注重主要体现在对“完善基础设施配套”的要求上,强调要不断优化园区商贸、医疗、交通、环保、教育、娱乐等基础设施,并实现环境优美宜人。到2020年,在各园区配套区域内建成覆盖基本医疗及公共卫生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和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小学中学教育体系;基本形成生态优良、环境优美的宜居园区,各园区绿地率达到20%。
《方案》还对各园区“量身定制”了配套建设内容,并且非常详细。以海珠琶洲互联网价值创新园为例,明确将规划建设2-3个健康服务中心、6-8个托儿所、3-4家中高档酒店、5503个规划建设停车位,以及相关地铁。
城市规划专家、暨南大学教授胡刚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以园区为载体引入新兴产业,并着力提高城市功能正成城市发展趋势。这也是对过往“职住分离”城市发展模式的反思和扭转,避免继续形成“钟摆通勤”等城市病,产业高端化降低了污染性,也为“产城融合”创造了可能。
十大园区将成经济新引擎
此次《方案》也对这十大价值创新园区的具体区位范围、主导产业、发展目标、开发运营主体等多个方面作了进一步的规划明确。
从空间角度看,这些园区分布在广州的天河、增城、番禺、南沙、黄埔和海珠等区,相对均匀。园区多数具备一定的产业和生活基础,并非一片空白。并且多数有近年引入的龙头企业、项目作为依托,比如增城新型显示价值创新园,即以富士康第10.5代显示器全生态产业园区项目为核心。
广州的思路亦明确,这些价值创新园区要突出“高端引领、龙头带动、全链集成、多维融合、开放共享”的建设方向,并强调要利用龙头企业的产业引领和带动辐射作用,吸引高关联配套企业集聚,形成完整产业上下游耦合关系。这也体现在《方案》对各区主导产业的设置上,基本均为“主题产业”的延展和细化。
许德友认为,从具体落点选择上看,这些价值创新园区与一般意义上的新兴产业园区有一定差别,有些产业基础和区位非常好。
胡刚指出,这种相对均衡的布局,一方面是考虑现有产业基础,尤其是匹配程度;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尽可能地调动广州区一级的积极性,区一级的经济发展动能较强是广州的一大特色,也是优势,市区共建将加快这一探索步伐。
依照此前广州公布的规划,这十大价值创新园区中要培育发展出6个左右千亿级产业集群,而整个广州IAB产业到2022年总规模要超10000亿元。这也意味着这十大价值创新园区未来将成广州经济引擎,并且广州的支柱性产业有望从现有的电子、汽车、石化向更高端迭代升级。
许德友指出,这取决于诸多条件,包括产业发展趋势,特别是广州政策和着力点能否顺应和把握住这种趋势。此外,也考验未来广州的公共服务能力,以及能否构建一个优质的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