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嘉定工业园建湖工业园3月22日获得省政府批准。这是前不久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共建园区建设政策措施》后苏北首个跨省域共建园区。“我们这样的跨省域‘恋爱’能够拿到正式‘身份证’,得益于省里共建力度的进一步加大。”正在上海出差的该园区管委会副主任汪向军25日告诉记者,“有了这张‘名片’,我们的合作共建一定会更好更紧密。”
从2007年开始,我省就探索南北共建园区创新实践。省苏北办负责人说,这一创新的目的,是要把苏南开发区的成功经验嫁接到苏北地区,以加快苏北振兴。上个月,作为省政府新出台《措施》的配套文件,省政府办公厅又转发了共建园区建设发展情况考核评价办法。迄今为止,我省已批准共建园区25个。省商务厅开发区处有关人士认为,“总体而言,这些园区的作用正在显现,对所在开发区起到了示范作用。”
但作为经济社会领域的新形态、新探索,共建园区远没有达到“完美”程度,发展水平也参差不齐。记者采访获知,有的共建园区启动缓慢,注册资金不能足额及时到位;有的园区缺乏总体规划,“大路货”项目多。作为共性问题,用人机制也普遍不够完善,共建园区主要管理岗位大多由苏南“输出”,因为缺乏相应的提拔任用机制,“输出”很容易成为短期行为,两三年派遣时间一到便走人。一位北上的苏南干部表示,4年前外派时已是正科,为了工作连续性,期满后他仍选择了坚守,但眼睁睁看着“换岗”回撤的同事不少得到提拔,而自己仍在“原地踏步”,他说,“并不是要官,我在乎的是组织评价,是为了更好开展工作。”还有,共建园区范围过窄,扶持政策仅适用于赴苏北结对的苏南开发区。
“出台共建园区考核评价办法,这样的制度化安排对共建园区的长期化、规范化发展举足轻重”。长期从事区域经济研究的东南大学教授胡汉辉认为,此举突破共建的“南北”限制,向全社会打开了吸纳各种生产力要素大门,可以有效防止产业兴衰、人员变动等对共建带来的影响。
仔细研读这两份文件,记者注意到几点。一是共建园区范围由省内拓展到了省外园区,及投资10亿元以上的企业自建或共建园区。二是首次建立的考核评价体系,条条都很实在。比如,新建园区要“合格”,注册资金、机构人员、办公场所、建设项目“四到位”是必备条件;土地投资强度指标;评价指标中,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集中供热率或清洁能源利用率所占权重,和外商直接投资、业务总收入、一般预算收入等不相上下;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外加附加分,等等。这些举措导向非常明确:既要园区建设快,还要项目质量高。用人机制上,也明文规定“对苏南派驻共建园区工作满2年以上人员,享受派出地区省定扶贫工作待遇”。
科学合理的制度安排就是生产力。无锡新加坡工业园管委会主任杨二观认为,共建园区本质上是工业产业运营商,必须建立一套便于园区工业产业规划、实施和产出的体制机制。相信我省新出台的两个文件,必将为共建园区快速健康发展注入“恒久动力”。他认为,“一个区域的发展总要经历从政府自觉开发、企业自觉开发到社会自我开发的过程。我省出台相关规定,为社会资本进入共建园区和社会管理者提供了制度保证。”
记者了解到,目前这两份文件的政策效应已初步显现。如省国信集团在楚州投资建设企业园区;上海一些开发区、大企业投资盐城等地的步伐加快。汪向军表示,嘉定建湖共建园区马上启动园区二期工程,将更加注重加快发展和持续发展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