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开发区(汉南区)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进高质量发展,实施“长江流域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解发展瓶颈制约,突出创新驱动发展,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加快建设幸福美丽开发区。
武汉开发区全力打造山清水秀的生态环境,大力实施“绿满车都”行动计划,提高森林覆盖率。下最大决心、以最快速度、举全区之力,高标准推进“四水共治”,加速推进排涝泵站建设,提升供水能力和污水处理标准,全面整治畜禽养殖、农业面源污染等问题,探索运用生态方式、微动力实现农村污水全收集、全处理。积极落实“大湖+”战略,建立河长制、湖长制等长效工作机制,统筹做好湖泊退养、截污纳管、清淤治污等工作,利用山水资源聚集高端创新要素。谋划构建全区生态保护体系,建设绿色工厂、机关、学校、家庭,着力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和治理方式,建成绿色发展样板区域。
唱响产业转型主旋律
抢占绿色经济新高点
武汉开发区居安思危,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两型”社会建设为平台,奋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结合民营工业园及村集体经济转型升级,淘汰一批高污染、高能耗、低附加值企业,清理收回一批低效闲置用地,实现“腾笼换鸟”。围绕打造世界级高端产业集群,实施“高位嫁接”,以更大力度推进生态环保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深入挖掘企业技改潜力,大力支持企业智能化改造和技术升级,为全区未来转型发展提供持续动能。
在近20多年的武汉经济发展史上,武汉开发区从未缺席,始终担当“主角”,从零到百亿,从百亿到千亿,从产业千亿到单个企业千亿……这里已成为湖北省经济的重要增长极。进入新时代,武汉开发区主动谋划绿色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引入新项目,布局新产业。推动传统汽车向新一代汽车转型升级,推动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型升级,推动产业向“多极支撑”转型升级,推动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发展的转型升级,推动从产业发展向产城融合新城的转型升级,全力打造中国“车都”“机器人之都”“智能家居之都”“通用航空之都”。
“四水共治”增城市灵气
环境提升绘美丽画卷
武汉开发区水资源丰富,湖泊水量占武汉全市湖泊总数的1/5,长江岸线长度占全市长江段的1/3, 26个湖泊星罗棋布,6条河道交错纵横,仿佛一颗颗明珠和一条条玉带镶嵌在美丽的武汉大地上,构成了武汉西南滨江滨湖的水域生态环境。作为江南水乡,武汉开发区高度重视水环境治理工作,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加快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保障经济社会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2017年以来,武汉开发区工委(区委)、管委会(区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水环境治理,明确要求以治水为突破口,铁腕治水,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出台了《武汉开发区(汉南区)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实施方案》,全区所有河流和湖泊涉及的相关街道分别制定了街道级《实施方案》。围绕系统治水、源头治水、科学治水、依法治水、全民治水,建设幸福美丽灵秀“车都”总体目标,策划开发区“四水共治”项目99项,总投资120亿元。
2018年“四水共治”建设计划74项,其中新建项目51项,续建项目23项,包括防洪水工程4项、排涝水工程18项、治污水工程37项、保供水工程15项。全面打响“水、林、山、土、田、气”生态环境治理攻坚战,不断优化城市滨水生态环境,落实“大湖+”生态战略,实现生态环境全面修复,共享生态环境治理成果,增强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综合施策抓环境监管
多管齐下提环境质量
武汉开发区切实将污染减排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强化减排考核和责任追究,取得了明显成效,各类污染物排放量全面下降。充分发挥农业、公安、交通等部门在农业源减排、机动车减排中的联动作用,形成了责任部门各尽其职、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减排项目“整体有部署、年年有重点”,坚持从实际出发,每年推动一批重点减排项目落实。完善激励措施,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改进资金激励方式,将事前补助改为事后奖励,实施“以奖促减”。强化督办考核,实施多层次、高频率的督办调度,协调解决减排工作推进中的突出问题。
制定了大气污染防治、秸秆禁烧、淘汰和改造燃煤锅炉、开启式干洗机专项治理等工作计划和方案。2017年,对8家企业的工业挥发性有机物进行治理,减排V0Cs近700吨,超额完成200吨的减排任务;强化露天秸秆禁烧工作,近几年全区保持着国家卫星、省无人机对全区火点、黑斑监测的“零”记录;完成25台20蒸吨以下锅炉和42台开启式干洗机的淘汰改造任务。通过努力,区域空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17年全区空气质量PM10、PM2.5均值浓度分别为76微克/立方米、46微克/立方米,在武汉市 16个区中PM10、PM2.5浓度由好到差排名中分别列第二、第九位;空气质量优良率为75.48%,在全市16个区中优良天数排名第四。
一体化统筹城乡绿化
高品位营造宜居环境
武汉开发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创新体制机制,以项目驱动绿化建设,狠抓措施落实,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美丽“车都”。
一是坚持生态优先理念,切实保障城乡绿化建设。坚持高标准规划、高品位设计,准确把握功能定位,坚持“规划建绿”理念,编制了《开发区(汉南区)绿地系统规划》和《开发区(汉南区)绿道系统规划》,制定了《“绿满车都”三年行动计划》。形成了科学分工、合理布局、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区域绿化协调发展新格局,构筑起“区-街道-行政村(社区)”为主体的“三位一体”绿化体系。投入财政资金9.3亿元,完成全区园林绿化项目100余项;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鼓励农户、企业植树造林、发展苗圃,10余家企业各承担起50亩至200亩的绿化种植任务。
二是坚持品质优先理念,着力提升城市绿化品位。依托丰富的山水资源,因地制宜营造山体滨湖景观。实施绕山环湖沿河绿化景观提升,累计投资6亿元,新、改、续建汤湖、叫驴湖、朱家山、汉南江滩等公园。新、续建马影河、通顺河、泥湖河、纱帽河水岸绿化工程,加大河流、港渠等水岸绿化力度,丰富滨水景观体系,为市民提供了健身休闲、观光旅游的理想场所,增强了城市“绿肺”功能。在旧城改造中,绿化建设与工程建设同步进行,在城市中心区和人口居住密集区,预留出80万平方米的土地用于建设公共绿地,先后建成了龙灵山生态公园、南太子湖公园、马影河公园、三角湖公园、川江池公园、万家湖公园等7处大型绿地公园和36处街头绿地。
三是坚持城乡统筹理念,努力营造特色宜居环境。抓点上的建设,加快林木苗圃基地建设。大力培育乡土树种和名贵树种,培育桂花、朴树、乌桕等乡土名贵苗木6万余株。抓线上的建设,提升农村道路绿化水平。完成农村道路绿化100多公里,栽植各类树木4万余株。对连接城乡的主要道路按照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绿化标准,实行乔灌结合,确保道路每侧绿化宽度在5~15米,共栽植各类树木8万株。抓面上的建设,突出绿色示范村镇创建。大力推进城镇、村庄(社区)绿化工作,抓好四旁林、围村林建设,增加绿量,完成四旁植树10万株,实现了村村绿化。
截至目前,全区已成功创建3个市级生态示范村、5个区级绿色示范村,全区绿地面积2708.83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地率为35.82%,绿化覆盖率为39.2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87平方米,绿道长度188公里,森林覆盖率达到9.98%,拥有市、区两级绿化示范村共10个。
武汉开发区(汉南区)将紧紧围绕打造世界知名“车都”、美丽“车都”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摆在首要位置,力争全区生态建设水平再上新台阶,为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大武汉做出新的贡献。(温庆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