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资料
甘肃临夏工业园区(原名称为临夏工业示范区)是甘肃省经贸委2002年以甘经贸非公有[2002]152号文件批复建设的全省重点工业示范园区,2005年全国开发区清理审核后,甘肃省政府于2006年3月批复为省级开发园区,并更名为甘肃临夏工业园区。园区位于临夏市大夏河河畔,由东区和西区组成,规划占地面积5.77平方公里,东区:以大夏河为界分为南片和北片,北片以滨河东路工业区为主,南片位于南龙马家庄村,占地面积4.54平方公里。西区:位于木包罕聂家村和铜匠庄村,占地1.23平方公里。园区规划年限为20年,一次规划,分期建设。东区南片和西区规划为:一类工业用地 73.17公顷;二类工业用地108.98公顷,东区北片规划为三类工业用地,面积41.71公顷。园区规划新建道路24条,道路总长33.35公里。道路建设的同时,按公路走向,布设供电线路、供水管道、雨污排水管、通讯设施,做到“五通一平”。区内气候温润,年平均气温8.1℃,年日照时数2520小时,全年无霜期162天以上,年平均降水量484毫米,蒸发量1343毫米。地域平坦,其中川地占89%,海拔为1923—1960米。园区交通便利,临夏市距省会兰州154公里,是国道临刘公路、临大公路交通枢纽。全市共有8家较有规模的汽车运输队,设有公铁联运公司。园区已建成3.95公里的北滨河东路一期工程。投资5878万元的北滨河中路二期工程与城东二路已开工建设,2006年建成通车。
二、开发区发展状况和产业重点
甘肃临夏工业园区的建设本着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政策、配套服务的原则,立足高起点、高标准、高规格,围绕建设一流的投资环境,并立足临夏市的地域优势、资源优势和行业优势,大力发展清真食品、生物医药制品、民族特需用品、皮革毛纺制品、农副产品、畜产品加工六大支柱行业。集中财力,加快园区建设步伐,尽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将园区建设成为以非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工业示范园区。至2005年底,园区有企业26户,总资产20078万元,占地面积729亩,从业人员2309人。200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7001.1万元,增加值2112 万元,实现利税90.3 万元,新增就业人员253人。主要产品有手工地毯、皮革毛纺制品、明胶、酪素胶粉、牛、羊毛绒、牛羊肉制品、建筑材料、硅铁、印刷品等20多个品种。
三、开发区的管理服务
为了保证工业园的顺利建设,市委、市政府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一是成立了工业园区建设领导小组和园区管委会,制定出了《甘肃临夏工业园区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及园区管理办法》。二是继续加大园区对外宣传力度,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对外推介园区和项目。三是建立起一套快捷、高效、科学、求实的运行机制,即政企分开、市场运作、封闭式管理、减少中间环节的机制,提供快捷、高效的服务。成立了甘肃临夏工业园区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为入驻园区的企业服务。四是园区的建设严格按规划与可研报告实施,任何部门都不能私自改变。五是按照“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建设思路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给投资者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六是园区树立“你投资,我发展,你发财,我欢迎,你建厂,我服务”的理念,积极营造公平竞争的法制环境,宽松灵活的政策环境、健全和谐的人文环境。七是入驻园区的企业和项目,在享受园内优惠政策的同时,均享受国家和省、州、市制定的其它新优惠政策。八是通过市内企业的整体搬迁,入驻园区,改善市区内的人居环境,做大做强企业,带动更多的企业和资金落户园区,产生聚集效应。
甘肃临夏工业园是市委、市政府紧密结合临夏市实际,贯彻落实州委、州政府提出的“发展民营经济,建设西部温州”发展思路,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的重要举措。通过进一步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和市内企业的搬迁改造,新办一批清真食品、生物医药制品、民族特需用品、皮革毛纺制品、农副产品、畜产品加工项目,努力把临夏市建设成为甘肃乃至全国重要的清真食品、农畜产品、民族特需用品生产加工基地和背靠青藏高原、面向省城兰州、连接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走向国内外大市场的民族贸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