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港新城的建设是上海市委、市政府为实现经济跨越和城市持续发展,加快“国际航运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新城开发依托“两港优势”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实现“东北亚地区国际航运中心”和“国家 级大型装备制造业基地”的战略目标。
临港新城以独一无二的区位优势和战略地位,成为上海未来发展蕞有力的助推器。东海大桥将洋山深水港和临港新城联为一体,沪芦高速(A2)、外环线(A20)、郊区环线(A30)、两港大道、城市轨道、浦东铁路构建的交通网络使临港新城的对外联系快速高效。临港新城是未来上海中心城区的重要辅城、上海经济发展重心东移战略的大舞台和后劲所在。临港新城规划分为主城区、主产业区、综合区、重装备产业区和物流园区四大城市片区。同时规划了泥城、书院、万祥、芦潮港四个城市社区。
科学的城市规划、严谨的战略部署、雄厚的资本投入使临港新城面临着重要的历史机遇。举世瞩目的临港新城,成为孕育无限希望与潜力的投资热土。
临港产业区总面积约为200平方公里,由重装备产业区、国际物流园区、综合产业区、三新园区以及四个与产业区配套的分城区构成。其中重装备产业区有八大制造基地:大型电气装备制造基地、船用关键配套件制造基地、汽车整车及配件制造基地、物流装备制造基地、轨道交通制造及维修基地、航空产业制造及维修基地、自动化控制及仪表制造基地、装备制造共性配套基地。
全新的区域规划、独特的区位优势、发达的区域经济使临港新城成为现代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优质土壤,大批中外知名企业先后入驻临港,为临港新城产业区构筑了一个以高起点、国际化、现代化为特征的产业发展版图。
现代德国理性建筑风格
来自德国的AS&P设计事务所对城市设计提出“现代德国理性主义”基本风格定位,规划遵循这一定位,以围合的空间、立体的造型、简约的线条和先进的现代建筑技术,着力构建结构严谨、功能实用、富有空间层次感的城市风貌。
建筑与自然的有机融合
城市核心区规划围绕“让建筑对自然的损害降到蕞低”的原则,将各类城市中心建筑点缀在城市中心绿化内部,以极低的建筑密度、较小的建筑体量,在视觉上营造出建筑与自然高度融合的“绿岛”效应。一方面使各类城市建筑呈现与绿化融为一体的视觉景观,另一方面也为各类功能创造了风格极其独特的自然景观与生态环境。
蓝天、清水、绿树,未来的泥城将是一座生态化的绿色城市,是一座实现新世纪人类梦想的未来之城。
在临港新城内的企业和项目,经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机构或管委会认可,可享受下列国家和本市有关的优惠政策:
——鼓励现代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及技术进步的各项优惠政策;
——鼓励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各项优惠政策;
——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的各项优惠政策;
——鼓励技术先进企业、产品出口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
——鼓励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项目的有关优惠政策;
——促进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发展的有关优惠政策;
——鼓励投资和改善投资环境的其他相关政策。
——开放的保税港政策
(摘录自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 16号)
供电:规划设有一座220KV变电站,4座35/110KV变电站,规划工业用地电负荷30MW/km2,目前已建35/110KV变电站一座。
排水:雨水排放采用强排与自流排水相结合的模式,暴雨重现区按1-3年计算。规划设有2路污水干管,其中工业区中,规划有一路DN1350污水干管和污水提升泵站,日前处理污水能力为7.9万吨/天。
供气:规划泥城社区的天然气起源来自两港大道、E5路附近的3#高一中压调压站。待其建成后,其出口的0.4MPa中压天然气将通过E5路的中压天然气管道送至泥城社区。近期气源来自南芦公路的0.4MPa中压天然气管道,该管道在E5路和Y5路已预留天然气管道接口。
消防:规划消防布局以接警5分钟内到达责任区边缘。
邮政与通讯:临港范围内现有2座邮政支局。规划新增通信综合局房3个,新增固定电话3.5万门,新增移动基站数量3处。
大型完备的生活居住系统
泥城规划总量约340万平方米的居住面积,呈现组团式大型化的聚居格局,为开发商与建筑师提供了无限想象空间。高品质的配套商业与社区服务使得“新泥城居住生活”应运而生。
绿色高效的中央生态系统
城市中心区以水、草、树为基本元素,构造了一个超大型的带状中心绿地,并通过景观丰富的步行动线,将绿地由东西方向连成一体,同时实现了对南北方向的近距离辐射,成为城市中心的开放式花园。作为“中央生态核”,形成“城在林中建,人在园中游”的宜居典范。
水域面积约5.96公顷,充分利用河道建成生态通廊。
丰富便捷的立体交通系统
泥城社区紧邻沪芦高速公路、两港大道。现有干道南芦公路穿越其中,规划中的Y5道路南北贯通,对外交通便捷。社区规划BRT专用快速公交,设有大型公交枢纽站点,与市区交通网络浑然一体。
上海电气、上汽、沪东重机、中船、中集、普洛斯、卡尔玛、卡特彼勒、瓦锡兰